近日,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知识产权局联合印发《关于组织开展“千校万企”协同创新伙伴行动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明确5年内推动1000所以上高校支撑服务10000家以上企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目标,提出强化高校与企业创新合作的七项重点任务,为打通从科技强到企业强、产业强、经济强通道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行动指引。

充分认识“千校万企”行动的现实意义

畅通科技与产业转移转化渠道的必要举措。高校与企业主体激励不相容、实验室成果难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等,一直是产学研协同的难点问题。开展“千校万企”行动,鼓励高校科研人员为企业提供多种形式技术服务,进一步扩大高校专利开放许可,有利于企业高效集聚创新资源、持续激发创新活力。


【资料图】

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紧密结合的必由之路。“千校万企”行动以校企深度合作为基础,串联起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到研发创新、成果转化的完整创新链;以创新联合体、技术创新平台为纽带,实现创新链产业链的深度捆绑,重塑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竞争力。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的必然选择。实施“千校万企”行动,通过多主体同频共振,打造富有活力的创新“原核”,充分发挥高校作为基础研究主力军、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和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协同效应,加快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准确把握“千校万企”行动的任务方向

行动聚焦高校与企业协同创新,提出针对性强的重点任务和主要方向,旨在消痛点解难点、蓄势聚力增后劲。

分类打造协同创新载体平台。《通知》提出,“新增布局30个左右关键核心技术集成攻关大平台和100个左右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推动建设一批校企创新联合体”,三类载体平台定位不同、功能互补。其中,集成攻关大平台以重大攻关任务为牵引,为关键领域发展提供支撑;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目标,推进科技成果的工程化产业应用;创新联合体组织形式多样,重点开展关键核心技术和产业共性技术研发。

灵活探索协同创新运行机制。一是探索协同技术攻关新机制,《通知》提出要实施企业出题、协同答题的技术攻关模式,以产业化突破和商业化应用为导向,着力提升协同创新效能;二是探索科技成果共享共用新机制,《通知》强调要实施专利所有权共享、收益权让渡等合作机制,破解协同技术攻关过程中面临的知识产权收益划分不清等难题;三是探索精准对接合作新机制,《通知》提出根据龙头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创新型中小企业特点,开展不同层次的产学研合作,促进创新要素精准对接。

注重培育优质中小企业。《通知》提出,一是定向导入创新资源,选聘一批专家教授作为中小企业技术导师,探索分阶段许可等多种定价模式,降低企业对创新资源的获取成本;二是加强培育孵化支持,引导各类平台基地、政府引导基金加大对初创企业的支持力度,推动高校内部孵化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创新型中小企业。

努力营造有利于“千校万企”行动实施的良好环境

《通知》制定了完善的组织实施保障机制,力求推动“千校万企”行动各项重点任务落地落实。

加强多方协调联动。“千校万企”行动涉及高校、企业、政府、服务机构等多方主体,汇聚部门协同、央地联动的工作合力,打造高效通达的创新环境;同时,积极动员技术转移中心、知识产权服务机构、行业协会等社会力量,注重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

明确考核评价导向。为充分发挥评价评估“指挥棒”对各方参与积极性的调动和激励作用,《通知》提出将高校科技人员开展技术服务和培训、校企协同创新成果、知识产权转化运用等作为评价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将开展校企合作服务情况作为国家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认定的重要参考。

推动校企常态化对接。《通知》强调地方要定期组织开展校企对接活动,构建高校知识产权、科技成果转化库和企业需求库,以信息化手段拓宽对接范围、扩大对接规模,形成线上线下双线并行、精准高效匹配的常态化对接机制。(本文作者为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产业与规划研究所所长)

(文章来源:人民网)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