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内九外七,皇七禁城四”早已不能完全囊括北京商业。新消费、新业态催促之下,北京商业脱胎换骨,商业掌舵人日夜兼程、山后练鞭。消费场景日新月异,新消费方兴未艾,新老交织的商业力量,润物细无声地改变着生活。商业之治,北京这座城市有说不完的故事。在求索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路上,一张有关商业的新书卷正等着展开。

几年前,一定没人会想到,一日三餐所需的食材能由配送员送货上门。渐入寒冬,生鲜平台的送货上门服务就显得更为重要,它们就像是移动的菜篮子、米袋子,丰富着人们的一日三餐。活海鲜、现切毛肚……越来越多的食材实现30分钟达,离不开生鲜平台通过数字技术在供应链各环节上降本增效,线上“菜篮子”猛增的订单量便是用户们用脚投票的结果。然而,如何能在防疫常态化下保证民生商品安全稳定地供给,北京仍在奋力书写着答卷。

在每日优鲜前置仓,杨勇快速找到商品对应的库位,不但要快,还要准,确保万无一失。

到家入户品类扩充

在60多份订单中,每日优鲜配送员杨勇再次看到了一个熟悉的地址和人名。对方告诉他,由于家里没人,订单里有冻货,希望他将食材放进冰箱。随后,杨勇收到了客户发来的电梯和进门密码。

北京这座超级大都市里,人们与骑手的会面往往只是短暂的货物交接。而杨勇能获得允许将食材送进家门,便是基于其与客户长达四年之久的信任积淀。每次配送完成后,为了防止密码泄露,杨勇会将短信删除,他格外珍惜这份心照不宣的情谊。杨勇在北京已经奔波六年多,从他手中接过新鲜食材的家庭难以计数。与其被称为骑手,“杨勇们”更像是为北京日常运转供给能量的守护者。

事实上,线上下单买菜已经成为北京消费者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不同于早年只能去超市、菜市场采购一日三餐所需的生鲜,现在众多到家配送的平台几乎是“见缝插针”般塞满了生活,“下班还未到家菜已经送到了”成了稀松平常的事情。

据叮咚买菜数据显示,自平台进入北京市场以来,华北区域的蔬菜品类数量已增长135%至400个左右。为满足需求,在普通叶菜等基础上,平台还开发了有机蔬菜、供港基地蔬菜等特色品类。在10月,华北地区的特色蔬菜销售额在该区域蔬菜总销售额中的占比已达到11%。

与此同时,为了让受疫情影响的用户吃上新鲜菜,近日,生鲜电商们除了在小区门口设立无接触自提点,还加大了供货补给。盒马北京回龙观店店长陈从军表示,为了确保疫情区域门店货源充足,盒马日常补货次数已经是平时的2-3倍。

线上手机买菜这个改变虽然是从年轻人开始,但越来越多中老年客户也愿意在线上买菜了,一些不太会操作应用的老人还会前来店里询问杨勇如何下单。“主要是人们发现线上的商品质量和线下已经很相似了,因此四五十岁的用户群增长得很快。”杨勇表示。

分拣不再靠记忆

如今,生鲜电商在北京争相落地开花。六年多时间里,每日优鲜望京东仓的品类从几百个扩展到4000余个。蔬菜水果、日用百货之外,从鲜花、活海鲜、鲜切肉,到半成品、自有品牌,无论娇贵易损还是做工复杂,各种品类已经在北京用户的手机页面上占据了一席之地。

生鲜电商有底气挑战这类商品,离不开数字系统对供应链各个环节的精准分析,从而实现产销全流程的降本增效。据杨勇回忆,刚入职的时候,前置仓的货物分拣全靠拣货员的记忆,一旦货物多了,既耽搁拣货时间,还会影响骑手配送。现在每个品类都有相应的库位,巴枪一扫描就能确认商品信息,拣货时间从过去的十几分钟缩短到两三分钟。

骑手系统也在迭代。人们不仅能实时看到骑手的位置,还能收到货物放在指定位置的图片。杨勇也不用像过去般挨个寻找打印纸上的客户电话,或者兜里揣着几个硬币防止电瓶车没电。骑手端自动拨号、地图规划最优路线等新功能日益完善,将曾经2小时的配送时长缩短为人们熟悉的30分钟。

不过,当配送端已实现高效运作后,平台们的竞争火力便向商品端转移,向上游寻找成本更优、品质更高的产品。冬季颇受欢迎的火锅品类,便是洞察电商供应链能力的窗口。据介绍,从今年9月底,盒马上线了900余种鲜品食材,同比增长超20%,一些食材的保质期仅为3-5天。同时,这也倒逼着传统肉制品供应商对供应链进行升级改造,将冻品改为鲜品,并提升运输效率。

基于大数据加持的订单作业方式,让电商供需两端无缝衔接成为可能。“过去想着卖完就行,比较盲目,库存也剩余很多,但现在仓内上了系统,能分析和预判用户需求,库存周转明显好转了,蔬菜鲜肉在晚上基本能售罄。”杨勇称。

提升应急保障能力

然而,在防疫常态化下,如何保证民生商品安全、高效、稳定地为北京的日常运转供给能量,成为政企必须共同思考的课题。叮咚买菜公共事务副总裁安琪表示,叮咚买菜在北京有6个大仓,在疫情发生后,订单需求猛增,北京仓储资源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在租金和设施条件上符合电商需求的仓库资源很稀缺,因此企业配送成本预计未来也会上升。

据安琪介绍,由于每个大仓的作业要求、设施条件不同,对仓库的存储功能造成一定局限。生鲜、日用百货等不同温层需求的商品,需在各个仓库分开保存,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生鲜行业物流成本偏高的现状。

要想加强北京商贸流通能力,中国农业大学国家农业市场研究中心主任韩一军认为,首先要推动优化流通格局,在促进传统农产品批发市场供应链体系优化升级的同时,推动建设农超对接、基地直供、后置仓等新兴农产品供应链体系,打造多元化农产品流通格局。其次,推动农产品市场数字化、智能化建设,补齐设施短板,健全农产品流通骨干网络。

韩一军表示,既要加快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还要做好重要农产品储备工作,着力建立“政府委托,企业代储,社区小藏,家庭自备”的多层次储备体系,实现政府储备、生产环节和流通环节的社会储备相结合,提升在紧急时期北京农产品市场的应急保障能力。

据了解,例如建设冷链物流枢纽上,当前北京4个项目获得了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将于2021年底完工,位于顺义、房山和平谷马坊。其中,平谷首都食材共配中心将为多家餐饮企业提供贮藏、保鲜、包装和运销等服务,建成后蔬菜年周转能力将达3万吨,年配送能力5万吨。而房山区肉类冷链物流配送中心将重点服务超市及企事业单位食堂等。(作者: 何倩)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