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9日,工信部等十七部门印发《“机器人+”应用行动实施方案》(下称《方案》)提出,到2025年,制造业机器人密度较2020年实现翻番;聚焦10大应用重点领域,突破100种以上机器人创新应用技术及解决方案。同时,要统筹政策、资金、资源予以支持,加大对机器人创新应用的投入力度。


(相关资料图)

《方案》提出,到2025年,制造业机器人密度较2020年实现翻番,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行业应用深度和广度显著提升;聚焦10大应用重点领域,突破100种以上机器人创新应用技术及解决方案,推广200个以上具有较高技术水平、创新应用模式和显著应用成效的机器人典型应用场景,打造一批“机器人+”应用标杆企业。

机器人+制造业方面,《方案》提出,加快机器人化生产装备向相关领域应用拓展;开发专业化、定制化的解决方案和软硬件产品,积累模型库、工艺软件包等经验知识,深度融合机器人控制软件和集成应用系统;并发展基于工业机器人的智能制造系统,助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变革。

机器人+农业方面,开发专用操控系统、自主智能移动平台及作业部件,推动机器人与农田、农艺、品种相适应,实现信息在线感知、精细生产管控、无人自主作业、高效运维管理。同时,加快农林牧渔业基础设施和生产装备智能化改造,推动机器人与农业种植、养殖、林业、渔业生产深度融合,支撑智慧农业发展。

机器人+能源方面,推广机器人在风电场、光伏电站、水电站、核电站、油气管网、枢纽变电站、重要换流站、主干电网、重要输电通道等能源基础设施场景应用。

同时,研制自动导引车、自主移动机器人、配送机器人、自动码垛机、智能分拣机、物流无人机等产品。推动5G、机器视觉、导航、传感、运动控制、机器学习、大数据等技术融合应用。鼓励机器人企业开发末端配送整体解决方案,促进机器人配送、智能信包箱(智能快件箱)等多式联动的即时配送场景普及推广。打造以机器人为重点的智慧物流系统,提升商贸物流数字化水平。

在社会民生领域,推动机器人在医疗健康领域的应用,加快推进机器人和医学人工智能在基础理论、共性关键技术、创新应用等方面的突破,推动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机器人5G远程手术、脑机接口辅助康复系统等新技术新产品加速应用。推动机器人在医院康复、远程医疗、卫生防疫等场景应用。

商业社区服务方面,推动机器人技术与5G、云计算、智能传感等新技术融合,实现自主导航、自动避障、人机交互、语音及视觉识别、数据分析等功能。积极推动机器人融入酒店、餐厅、商超、社区、家庭等服务场景,满足商业及社区消费体验升级需求,提升商业服务与生活服务的智慧化水平。

《方案》指出,鼓励产用共建机器人应用领域创新联合体、创新中心等创新机构。支持用户单位参与高转矩密度伺服电机、高动态运动规划与控制、人机交互等机器人产业链核心技术攻关,共同开发先进适用的机器人产品和系统解决方案。完善机器人技术支撑服务,积极推动产融对接、企业孵化、技术转移转化、备品备件服务、技术售后服务等。

搭建“机器人+”应用供需对接平台,开展资源共享、信息互通、优势互补的供需对接活动。在成熟应用领域,遴选一批应用成效突出、具有较强影响力的标杆企业和典型场景,加强机器人高端产品供给,提升机器人应用深度和广度。

《方案》明确,各相关部门、各地方将机器人应用推广作为科技创新、行业规划、产业政策重点方向,统筹政策、资金、资源予以支持,加大对机器人创新应用的投入力度。鼓励央企、国企开放机器人应用场景,建立容错机制,支持企业首购首用。

此前,在工信部举行“新时代工业和信息化发展”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五场“大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布会上,工信部装备工业一司副司长郭守刚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机器人产业规模快速增长,2021年机器人全行业营业收入超过1300亿元,比2015年增长了10倍。工业机器人应用覆盖国民经济60个行业大类、168个行业中类。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在教育、医疗等领域同样大显身手。

郭守刚表示,下一步,工信部将加快机器人在成熟场景的普及推广,做强细分领域特色应用;支持企业深耕细分行业,在整机、零部件和系统集成等领域,构建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生态。

(文章来源:证券时报网)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