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上月相比,鲜菜价格明显下降。5月12日,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发布数据显示,今年4月北京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CPI)环比上涨0.3%,同比上涨2%。今年前4个月,北京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1.6%。
专家分析,受疫情冲击、国际地缘政治冲突加剧、猪肉价格逐步进入上行周期等因素影响,未来国内物价或将面临一定上涨压力。得益于保供稳价实施,CPI整体呈温和上涨趋势。
“猪周期”或迎拐点
CPI面临上涨压力
从环比看,今年4月CPI涨幅与上月持平。其中,食品价格由上月下降0.6%转为上涨0.1%,影响CPI上涨约0.01%。食品中,鲜果价格上涨7.7%,影响总指数上涨约0.18%;蛋类价格上涨3.2%,影响总指数上涨约0.02%;畜肉类价格上涨0.4%,影响总指数上涨约0.01%,其中猪肉价格上涨2.1%,影响总指数上涨约0.01%;鲜菜价格下降12%,影响总指数下降约0.27%。
其他七大类价格环比四升二降一平。其中,生活用品及服务、交通通信、医疗保健、教育文化娱乐价格分别上涨1.6%、1.6%、0.2%和0.1%,衣着和居住价格分别下降0.7%和0.1%,其他用品及服务价格持平。
中钢经济研究院首席研究员胡麒牧表示,CPI上涨与3月相比较为温和。4月CPI上涨主要由生鲜水果价格导致,由于目前北京仍有零星社会面新增病例,北京防控政策趋严,受市场库存减少和疫情管控措施叠加影响,鲜果价格有所上涨。预计下半年随着“猪周期”迎来拐点,CPI面临上涨压力。
“根据以往经验来看,猪周期一般为4年一轮,猪肉价格经过连番下跌基本已经见底,猪价或迎来上升拐点,下半年猪肉价格可能会对CPI上涨有一定贡献。”胡麒牧说。
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指出,受中央冻猪肉收储政策及需求增加影响,猪肉价格上涨2.1%;天气转热产蛋量下降,同时购买需求增加,鸡蛋价格上涨3.6%,涨幅扩大2.7%;市场库存减少,叠加疫情影响需求增加,鲜果价格由上月下降2.7%转为上涨7.7%;北方产区蔬菜上市量增加,供应情况好转,价格季节性回落,鲜菜价格下降12%。
多措并举保供稳价
畅通物流是关键
从全国来看,食品价格上涨也是4月CPI“破2”的原因之一。5月11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今年4月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2.1%,略超市场预期,环比上涨0.4%。
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高级统计师董莉娟也指出,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CPI稳中有降,同比上涨0.9%,涨幅环比回落0.2%。
“今年4月,在国际通胀水平居高不下的背景下,国内民生商品和大宗商品保供稳价效果持续显现,物价总水平继续运行在合理区间。”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综合形势研究室主任郭丽岩说。
“要继续实施大宗商品保供稳价政策,激发市场潜能,推动政府、生产企业、流通企业成本共担,贯彻落实好中央和地方政府对下游中小微企业扶持措施,缓解大宗商品价格传导压力。”中国价格协会副会长许光建说。
胡麒牧则表示,虽然目前全球大宗商品和能源价格均处高位,但非食品价格涨幅较小,得益于精准防控实施和物流运输畅通。
对于保供稳价,专家则重点给出提示:首先要畅通物流,物流不畅是拉动价格上涨的重要因素,从宏观上要畅通铁路运输、高速公路运输,微观上要保障终端运输“毛细血管”畅通,帮助交通运输业和物流仓储业走出困境,确保零部件、原材料、工业原料的运输畅通物流状况有所改善;其次是有序推动复工复产,从供给端做好保障。“很多地方政府根据当地产业结构,采取保供稳价的措施,如由政府出面与上游原材料生产商进行对接,协调海外进口,签署进口协议等,都有利于供给端稳定。”胡麒牧说。
胡麒牧表示,保供稳价还需要做好预期管理,缓解市场和社会的恐慌情绪,我国通胀水平可控,有信心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统筹。许光建也表示,要特别重视保障疫情中高风险地区物资供应,充分利用疫情防控部门的流调信息进行跨区域甚至跨省域物资调配,避免疫情中高风险地区因供给不足出现物价异常波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