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战”成为贯穿2023年上半年国内车市的关键词。在抢市场和清库存的压力下,如果说今年1月特斯拉降价拉开了新能源汽车价格战的帷幕,那么3月湖北省掀起史上最强购车优惠潮则意味着这一战火蔓延至燃油车领域。此后,降价潮此起彼伏,汽车产业掀桌式的“价格战”来势汹汹。
但在一系列促消费政策作用下,今年上半年国内车市仍交出了同比增长10%的答卷。7月11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最新产销数据表明,6月汽车销量262.2万辆,环比增长10.1%,同比增长4.8%;今年1-6月,汽车销量为1323.9万辆,同比增长9.8%。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其中,新能源汽车、汽车出口和中国品牌延续良好发展态势:新能源汽车快速增长,市场占有率达28.3%;汽车出口上半年已突破200万辆;中国品牌乘用车市场占有率稳定在50%以上。
“我国汽车市场经历一季度促销政策切换和市场价格波动带来的影响后,在中央和地方促消费政策、轻型车国六实施公告发布、多地汽车营销活动、企业新车型大量上市的共同拉动下,叠加车企半年度节点冲量和4、5月同期基数相对偏低,市场需求逐步恢复,上半年累计实现较高增长。”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总工程师许海东表示。
中国品牌乘用车市占率超50%
回顾上半年的车市表现,许海东表示,一季度整体车市处于负增长状态;4月份以来,在同期低基数影响及多重利好因素的共同推动下,汽车市场持续好转,产销量延续增长态势,上半年累计实现较高增长。
从累计销量来看,1-6月,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324.8万辆和1323.9万辆,同比分别增长9.3%和9.8%,由于去年6月受燃油车购置税减半等政策拉动产销呈现高增长,1-6月累计产销增速较1-5月回落1.8和1.3个百分点。
具体到乘用车市场,得益于国家和各地相继出台的促销政策、车企的季末冲量带动以及新能源汽车销量和出口的持续增长,1-6月,乘用车产销分别完成1128.1万辆和1126.8万辆,同比分别增长8.1%和8.8%。
新能源汽车的表现依旧较为亮眼。数据显示,6月新能源汽车销量为80.6万辆,同比增长35.2%,市场占有率达到30.7%,其中,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产销量首创历史新高。今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车累计销量374.7万辆,同比增长44.1%,市场占有率达到28.3%。增速虽较此前有所减缓,但均大幅高于乘用车市场的整体增长速度。
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表示,一般而言,新能源汽车市场下半年比上半年表现要好,基于上半年的表现以及相关政策的支持,新能源汽车今年内有望达成850万辆的年销目标。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上半年中国品牌乘用车市场占有率稳定在50%以上。1-6月,中国品牌乘用车累计销售598.6万辆,同比增长22.4%,市场份额达53.1%,上升了5.9个百分点。相较之下,外资品牌普遍出现份额下滑。与上年同期相比,日系品牌销量呈两位数下降,法系品牌销量小幅下降,其他三大主要品牌销量则呈不同程度增长。
“电动车的快速发展正在促进自主品牌汽车的竞争力从‘量变’向‘质变’转化。”国家信息中心副主任徐长明表示,50%市场份额是品牌竞争力从“量变”到“质变”的分水岭,“所谓的品牌向上突破,一是份额,二是价格,两个指标同时上升,就说明市场竞争力在增长。”
根据麦肯锡预测,到2025年中国品牌市场份额将加速提高至60%。针对这一判断,崔东树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直言“有些保守”。“今年一季度这一份额为53%,4月是56%,5月是55%,去年这一数字在49%左右,今年比去年增加了5个百分点,按照这一增速,2024年这一份额就可达到60%。合资企业若不加速转型,跟不上电动化发展趋势,将面临极其艰难的挑战。”
“在政策驱动、路权驱动等外部环境作用下,加之消费者对电动车的偏好不断提升,以及使用成本的大幅降低等,电动化潮流浩浩荡荡。自主品牌顺应这一潮流,必然形成爆发式增长的态势,对合资品牌造成较大的挤压。”同济大学汽车学院教授、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安全技术委员会副主任朱西产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随着换购时代的到来,自主品牌份额将比预期增长得更快。
不过,广汽集团总经理冯兴亚此前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合资品牌应在发挥原有优势的基础上解决电动化和智能网联化的短板。自主品牌在某些方面取得了暂时领先,但这只是先行者红利,当大家都意识到应该这么做,那就是真正拼实力、拼体系能力的时候。”
汽车出口继续强势增长
作为自主品牌销量增长的另一大动因,汽车出口延续了去年年末强势增长特征。
乘联会统计口径下的6月乘用车出口(含整车与CKD,Completely Knock Down即全散件组装)达到29万辆,同比增长56%。自主品牌出口达到24.8万辆,同比增长56%,占6月出口份额的85.5%。新能源乘用车出口7.0万辆,同比增长185.3%,占乘用车出口的24%。其中,纯电动车型出口占比达到89%,尤其是A0+A00级纯电动车型,占新能源汽车出口量的56%。
“伴随着中国新能源的规模优势和市场扩张需求,中国制造新能源产品品牌越来越多地走出国门,在海外的认可度持续提升,服务网络不断完善,新能源出口市场仍然持续向好。”崔东树表示。
从6月份厂商出口成绩来看,上汽乘用车以2.06万辆的出口量位居第一,特斯拉中国和比亚迪汽车分别以1.95万辆和1.05万辆的成绩位列二、三位,易捷特、上汽通用五菱、长城汽车、吉利汽车、奇瑞汽车、哪吒汽车等主流自主品牌月出口量也达到千辆以上。
“从自主出口的海外市场零售数据监控看,A0级电动车占比很高,是出口绝对主力,上汽等自主品牌在欧洲表现较强,比亚迪等在东南亚崛起。除了传统出口车企的靓丽表现,近期新势力出口也逐步启动,海外市场也有数据开始显现。”崔东树指出。
而从乘联会监控的数据看,2023年1-5月份中国自主品牌车出口在当地市场零售同比增长了47%,其中5月自主车出口海外的零售同比增长61%,继续保持强势良好增长的态势。崔东树判断,中国乘用车的7月出口仍会保持强势增长,推动7月乘用车的国内外总量继续保持较好增长。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付炳锋日前表示,今年中国汽车出口有望超过400万辆。
“与国际巨头相比,中国车企的海外业务仍处于‘婴儿期’。但在智能电动车时代,品牌面临重塑,中国车企能否在走出国门过程中形成自己的品牌定位和品牌价值,是需要解决的课题,不过目前体系性地低估出海难度这一问题较为严重。”麦肯锡全球董事合伙人、麦肯锡中国区汽车咨询业务负责人管鸣宇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曾经我们诟病海外车企在中国水土不服、产品不适合中国市场、管理效率低下、盲目照搬本国营销方案等,但这些问题正在一部分走出去的中国车企之间重演。”
管鸣宇认为,如何开发适合当地的产品、寻找当地的合作伙伴,如何加速品牌、供应链、人才队伍等在目标国家的本土化发展,这些都是有志于大力开拓海外业务的车企需要思考的课题,要在出海的高质量发展上发力。
展望下半年,崔东树指出,随着车市增长的结构性分化,部分企业传统燃油车产能充裕,休高温假的时间较长,车市将在7月进入休整期。
“去年6月1日开始实施车购税减半政策,政策启动期叠加去年3-6月的购买延迟因素,导致去年7月的超高基数,不利于今年7月车市同比增速的表现,今年7月出现负增长应该是正常现象。”崔东树预计7月开始,车市将进入平缓促销增长期。
“宏观经济的温和回暖逐渐向汽车市场传导,新能源汽车和汽车出口的良好表现有效拉动了市场增长,且伴随政策效应持续显现,汽车市场消费潜力将被进一步释放,有助于推动行业全年实现稳定增长。”许海东表示,但也要看到当前外部环境依然复杂,一些结构性问题依然突出,消费需求依然不足,行业运行仍面临较大压力,企业经营仍有诸多挑战,需要保持政策的稳定与可预期,助力行业平稳运行。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