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国中医药高质量发展大会在广东省深圳市召开。多位业内人士表示,近年来,中医药行业受重视程度不断加深,中医药发展的政策体系不断完善,符合中医药特点的制度供给前所未有。中医药高质量发展仍待提升创新能力,未来应借创新这个“发动机”,让中医药在高质量发展中的加速度更快。
(资料图片)
中医药事业取得巨大成绩
国家卫生健康委党组成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党组书记余艳红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医药被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做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引领中医药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行业发生全局性变化。
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发展司副司长孙志诚表示,中医药事业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冉冉上升的一轮朝阳。
他介绍,近年来,中医药服务能力明显提升,中医类的三级医院从“十三五”初期的415个增加到目前的476个,公立中医医院的床位数从68万张增加到81万张。中医药人才队伍也得到大力发展,中医药卫生人员从58万人增加到77万人,遴选了90名国医大师,100名全国名中医,99名岐黄学者,培养了6600多名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3180名中医药骨干人才。
具体来看,“十三五”至今已经安排中央预算投资500亿元,支持中医药类项目的建设。全国85%的二级以上综合医院都设置了中医科,绝大部分的县级妇幼保健机构、乡镇卫生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能够提供中医药的服务。
中医药传承创新方面,“十三五”期间,遴选全国99所高水平的中医医院和11所高水平的中医药科研机构来建设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建设了中医经典病房。全国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从1014个提高到1482个,基层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从200个增加到902个。
同时,加强中医药人才培养,实施教育现代化工程。中医药类专业本科以上毕业生从2015年的3.2万人增加到2020年的4.6万人。产业发展方面,我国组织实施新兴产业重大工程包“中药标准化”项目,重点支持了59种中成药大品种,101种中药饮片产品标准化建设,积极推动中药质量第三方检验平台和中药质量标准库建设,有力提升了中药标准化水平。
中医药发展面临挑战
孙志诚表示,中医药事业取得了巨大成绩,也面临一些不容忽视的挑战。他指出,中医药的研发创新能力不足。应该看到,中药新药注册审批改革积极向好,但是申请报产的新药品种长期处于低位的状况还没有得到根本缓解。中药企业普遍研发投入不足,研发工作与临床实践协同不够,中药经典名方、中药院内制剂向中成药转化的效率还比较低,而且缺少有效的解决办法。
此外,孙志诚还认为,中药研发与现代医学结合不够,缺乏关注医疗新需求、应用新技术的重要产品,创新的速度也明显滞后于西药。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秦怀金也表示,中医药行业创新力不足。中药上市企业平均研发投入占营销收入的3%,大部分都是1%,最高的是康缘药业,为16.2%,这种情况和小分子药、生物药研发投入相比,差距巨大。
中国中医科学院副院长杨洪军表示,很多中成药产品上市之后,临床评估和基础研究方面的内容相对较少,导致产品的市场价值和其临床价值、科学价值形成错位,这也让行业抗风险能力不足。此外,在国际化方面,中医药面临更大问题。他举例说,在美国FDA批准的两个植物药中,一个是绿茶提取物,一个是巴豆提取物,但这些并不是来自于中国企业研发的产品。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德国的植物药能够以药品的形式进入到中国国内,并且近5年的销售额达127亿元人民币。相较之下,我们科技创新的压力比较大。
中医药亟须加大创新力度
余艳红表示,当前,中医药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医药发展的政策体系基本形成,符合中医药特点的制度供给前所未有。
孙志诚也认为,全社会对发展好中医药事业的认识和共识前所未有,世界对中医药的关注前所未有,中医药迎来了历史性的战略机遇期。
中国工程院院士刘良建议,中医药的科技发展要注重三个关键词,一是“强”,即具备解决中医药高质量发展关键科学问题和开展源头技术创新的能力,提高中医药对国家科技与经济发展的贡献度;二是“高”,即有实力参与国际科技,特别是医药领域的竞争;三是“新”,即挖掘中医药原创理论,发现生命科学的新规律以及医学新思想,研发新技术,提出新的疾病诊治方案。
孙志诚表示,下一步,将着力打造好中医类国家医学中心和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双中心”,遴选影响力强、积极性强的中医医院开展国家中医医学中心的建设,形成引领我国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前沿医学研究高峰、优秀成果转化高地、顶尖人才培养基地,支持高水平中医医院建设好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同时也依托“双中心”加强人才培养、中医药服务价格等体制机制的创新。此外,进一步提升中医药临床研究水平,提升中药新药研发科技成果转化的实力,力争培养一大批名中医,攻克一批优势病种防治关键技术,转化一批新药和中药特色装备,形成一批中医诊疗方案和标准指南,探索建立中医治愈重大疾病经典案例制度,提升临床效果对人才筛选机制的支撑作用。
余艳红也强调,着眼于推动中医药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藏在古典、古籍,攒在祖国大地、散在社会民间的中医药资源“活”起来,激发中医药的原始创新潜能,释放中医药的绿色产业属性。同时,大力支持中医药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将会同教育部组织实施好教育强国推进工程,重点支持一批医学院校建设发展,引导各地将中医药院校作为重要的建设内容,持续加强推动多层次的中医药人才培养,助力深化中医药改革,加快打造高水平中医药学科。
(文章来源:经济参考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