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新华财经武汉3月25日电(记者马悦然)“煤化工产业加快推进关联产业融合发展至关重要。按照循环经济理念,采取煤化电热一体化、多联产方式,大力推动煤化工与资源开发、化纤、冶金建材、石油化工、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融合发展,延伸产业链,壮大产业集群,减轻煤炭利用对生态环境负面影响,提高资源转化效率和产业竞争力。”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副会长李彬23日说。

李彬是在2023年煤化工产业融合发展大会暨荆州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基地高质量发展大会上作出上述表述的。

据李彬介绍,我国是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能源和原油消费国,也是全球第一大原油和天然气进口国,原油和天然气进口依存度已分别超过70%和40%,能源供应安全问题日益突出。经过长期攻关,我国现代煤化工产业在科技装备、工程设计、建设运营和产业示范等多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总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据石化联合会煤化工专委会统计,2022年我国煤制油产能823万吨,产量732.8万吨7.8%;产能利用率89.0%,较上年度提高6.4 个百分点;全年有效产能744 万吨/年,有效产能利用率98.5%。煤制天然气产能61.25亿方,全年产量61.6 亿立方米(约合419.0 万吨),较上年度增加17.1亿立方米,增幅38.4%;产能利用率100.6%,较上年度增加27.9 个百分点;煤(甲醇)制烯烃总产能达到1772 万吨/年;全年产量1655.7 万吨,较上年度增加80.5 万吨,增幅5.1%;产能利用率93.4%,较上年度降低0.8 个百分点;煤制乙二醇产能1083 万吨/年;全年产量405.6 万吨,较上年度增加82.2 万吨,增幅25.5%;产能利用率37.5%,较上年度降低2.7 个百分点。

李彬指出,目前虽然国内现代煤化工产业取得较大进展,但在产业发展面临着很多制约和影响因素。主要有三点:一是煤化工行业存在的制约“瓶颈”依然复杂,如技术短板、体制障碍、税负重压等;二是国内外能源化工市场发生深刻变化,我国石化化工产业结构加快调整,炼化一体化项目进入新一轮投产高峰,乙烯、芳烃和乙二醇国内供给能力持续提高,行业供需和竞争格局转变,煤化工产业面临的各种不确定因素较多,市场风险加大;三是现代煤化工集聚式发展有利于发挥规模经济优势,也造成资源环境压力高度集中,项目所在地区的资源环境指标分配压力巨大、难以落实。

李彬表示,未来我国煤化工产业将继续坚持科学布局、产业融合、创新引领、综合治理的原则,稳步提高煤炭清洁高效转化比例,努力降低三废排放强度,全面建成煤化工示范工程,形成若干大型产业基地,不断完善技术装备体系,继续增强油气安全保障能力,不断推进产业融合发展,实现煤化工产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他指出,此次会议所在地——湖北省荆州市地处中部地区,占据优势交通区位,是中部地区重要的“水铁联运” 枢纽,物流成本较低,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煤化工产业发展的前景和潜力很大,预计 “十四五”时期,现代煤化工产业将在荆州取得较快发展成效。而荆州及周边地区还具有良好的石化原料资源、原盐资源和磷矿资源,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以煤化工发展为枢纽,拓展延伸产业链,与盐化工、石油化工和磷化工进行交叉、耦合,加强产业链上下游衔接联动,实现产业链上下游物料的综合利用,积极推进循环经济建设,选择技术先进、排放低、附加值高的产品,提高能源和资源利用效率,实现石化产业融合、高质量发展。同时全面推进节能降碳环保技术,采用先进生产工艺,把节约资源、降低排放和保护环境放在突出的战略位置,实现清洁低碳生产。

李彬表示,当前荆州市具有一定的化工产业基础,但规模化的特色龙头企业稀缺。为大力发展化工产业,需要进一步引进重点产业板块的龙头企业并承接优质转移产业,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对产业链和区域经济的带动与支撑作用,推动要素聚集和价值提升,以产业链为纽带逐步衍生并吸引更多相关中小企业集聚发展,调整和优化产业布局,形成产业集群,实现跨越式发展。通过有效集聚整合,提高产业发展集聚效应,降低综合成本,增强区域产业产品的竞争优势。

(文章来源:新华财经)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