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面对持续下滑的猪价走势,国家层面再度出手。

国家发展改革委微信公众号2月6日发布消息称,据国家发展改革委监测,1月30日-2月3日当周,全国平均猪粮比价为4.96∶1,进入《完善政府猪肉储备调节机制做好猪肉市场保供稳价工作预案》确定的过度下跌一级预警区间。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会同有关部门启动中央冻猪肉储备收储工作,并指导各地同步收储。


(资料图)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研究员娄飞鹏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猪肉收储是平滑猪肉供求矛盾,稳定猪肉价格的一个有效手段,之前的猪肉收储也在这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目前国内生猪和能繁母猪存栏量都处于高位,猪肉供给增加而需求相对稳定,特别是春节消费旺季基本过去,猪肉供给相对需求充裕的局面明显,导致价格下跌。考虑到养猪存在惯性等因素影响,猪肉价格短期内快速反弹的可能性较小。

生猪供需格局仍待改善

多方数据表明,近期猪价持续弱势。生意社数据显示,生猪(外三元,体重90kg-100kg)现货2月7日参考价报14.33元/公斤,2023年1月1日以来已累计下滑19.13%。拉长时间线来看,现货生猪价格从2022年10月24日以27.72元/公斤开始,持续震荡走低,以此计算已累计下跌48.3%。

期货市场方面,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月7日收盘,生猪主力合约报14450元/吨,当日涨幅0.56%,自1月1日以来累计下跌10.5%。

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叶银丹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猪肉价格持续走低与供给充裕、需求进入节后淡季等因素有关。

叶银丹介绍,从供应方面来看,当前大肥猪仍存在部分压栏,随着农历春节后养殖企业和散户生猪出栏陆续恢复,市场供应宽松。根据能繁母猪存栏数据,后期生猪供应整体呈现持续恢复格局。需求端方面,节后进入传统需求淡季,供强需弱,猪价进一步走弱,市场供需承压,短期利空因素持续存在,猪价偏弱运行。此外,虽然近期非洲猪瘟疫情有所发酵,但据市场反馈并不严重,对行情影响有限。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需求端是影响未来猪肉价格走势的关键,疫情防控措施优化之后,宏观消费预期有所好转,或带动后续猪肉需求。未来需持续关注收储、二次育肥及冻品入库对后续行情节奏的影响,整体来看,供强需弱的现实下,2月份到3月份猪价难言乐观,可能继续磨底。”叶银丹说。

那么,收储工作的逐步展开会否促进猪价短期企稳?叶银丹认为,从过去多轮收储对猪肉市场价格的影响来看,收储并不能立竿见影地立刻促进猪肉价格回升,而是一种相对温和的市场价格调节手段,主要由于猪价还受到市场供需、养殖成本等多方因素的影响。

“收储是官方制定的针对猪周期价格波动的稳价保供措施,目的是提振市场信心,以此促进猪肉市场平稳运行。例如,2022年官方共进行了13批次收储,第1批次到第4批次储备肉收储期间,猪价行情波动并不大,第五批次收储以后,猪价才真正缓慢回升。”叶银丹进一步表示,整体来看,目前生猪养殖成本依然较高,随着节后开学、开工等活动逐步推进,以及经济基本面修复,猪肉需求有望逐步回暖,叠加收储启动,待磨底结束后猪肉价格将有望企稳回升。

猪粮比进入历史底部区间

作为衡量生猪养殖企业盈亏的重要指标,猪粮比下滑情况同样受到了市场广泛关注。据国家发展改革委监测,1月30日-2月3日当周的猪粮比为4.96∶1,该数据已进入历史底部区间。据悉,一般情况下,猪粮比在6:1为养殖企业的盈亏平衡点。

北京工商大学教授、中国食品(农产品)安全电商研究院院长洪涛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根据中国养猪网汇总的数据,2022年全国生猪出栏量69995万头,同比增长4.27%,集团企业生猪养殖场的市场占有率也上升到17.4%。2022年出栏量前10的上市猪企全年出栏12165万头,同时,虽然猪价在2022年出现了持续下滑,但12月15日以前的猪粮比始终高于6:1,使得整个生猪养殖板块在猪价走低的情况下也能够实现整体盈利增长超预期。

Choice数据显示,截至2月7日记者发稿,A股市场生猪养殖板块(按申万行业分类)10家上市公司已有9家发布了2022年业绩预告,其中8家预计报告期内实现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

对于2023年生猪养殖产业的发展预期,洪涛认为,消费活跃必然会带动猪肉消费市场的活跃,叠加收储等调控手段,共同支撑猪肉价格和猪粮比的回升,带动企业进一步增厚经营利润。

此外,对行业发展本身,洪涛也表达了自己的看法:“我国的生猪养殖产业发展痛点在于,过度注重市场价格波动,不重视猪肉‘链式发展’,即延长产业链、联接供应链、提升价值链、整合利益链、应用技术链、培育生态链。同时,过度依赖政府的政策,如抛售、收储等,而利用诸如保险、期货等市场工具不够充分。希望头部企业之间能够加强合作、避免同质化竞争,探索特色发展新路径。”

(文章来源:证券日报)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