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基站、新能源充电桩等规划加速落地,长三角多地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步伐。


(相关资料图)

2月7日,上海市通信管理局发布《上海市信息通信行业加强集成创新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二十条》明确,深化双千兆城市建设,实现2023年上海新建成5G基站1万个,5G网络流量占比超过60%,5G基站密度保持全国第一。

根据相关规划,到2023年底,上海要实现5G基站规模超过7.7万个,超过4000幢商务楼宇和重点公共建筑完成5G网络室内覆盖,5G网络覆盖率超过90%。

不仅是上海,作为新基建“领头羊”,5G建设近年备受关注。例如,去年以来,常州钟楼新建5G基站230个,累计建成5G基站近1300个,5G无缝覆盖精品网络已初步完成;2023年,安徽省淮南市拟新开通1200个5G基站,重点推进农村地区5G网络建设,进一步提升农村信息化水平。

除了5G,长三角还在加速奔向“超充时代”。

例如,浙江日前印发《浙江省加快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行动方案》,根据方案,到2025年,浙江将累计建成公共领域充电桩10万个以上、加氢站50座。

再如,根据新一轮《上海市交通发展白皮书》,到2025年,上海将建成充电桩76万个,换电站300座,车桩比不高于2:1。

从地市层面看,无锡市政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启动“百站千桩”市政公用新能源充电桩及运营平台建设项目,拟计划用3年时间建设300座充电站,投资约3亿元;常州出台相关措施,对新能源领域产业集群核心承载区中符合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向的项目,优先列入省、市重大项目,加强用地、用能等支持保障。

在业内人士看来,新基建不仅将带动长三角地区相关产业快速发展,还有助于实现长三角地区乃至我国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的“弯道超车”。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当前的基础设施水平总体仍有差距,不能完全满足产业发展的要求。”浙江启华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朱嘉文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说。

“以5G为例,当前5G的设计目标更多是为了工业互联网的应用。”在朱嘉文看来,5G所具有的低时延特点,可以在车联网、室内高精准定位、远程医疗等产业发挥重要作用。

“但目前5G距离大众还有一定的距离,除了速度优势,其他方面感知并不强。因为基站数量不够多,各地都在抓紧建设。”朱嘉文指出,新基建项目一方面可以弥补前期基础设施建设的短板,另一方面可以加快推进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平,在城乡统筹、产业协同与满足人们生活需求等方面实现“弯道超车”。

“新基建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投资规模大、溢出效应强,很多项目不是一个地区能单独建设成功的。同时,这些新基建的功能发挥也不仅限于一个地区。”朱嘉文认为,长三角地区应借助前期合作发展的成功经验,结合沪苏浙皖的不同特点和基础,进一步加大合作发展的力度,拓宽广度,建立长效合作机制,争取在全国新基建进程中走在前列,率先推进区域先进生产力的发展。

(文章来源:国际金融报)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