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与水交融,一块块泥巴可塑成型,泥与火碰撞,一件件陶器淬炼出极尽美感。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走进山东济宁泗水县柘沟村,看千年陶器如何于炉火中绽放出传世之美。
“舜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史记·五帝本纪》中所记载的“河滨”正是位于山东济宁泗水县的柘沟村。从春秋时期鲁国将柘沟作为制器作陶的坊镇,至汉代柘沟生产各种门类的日用陶器,到唐宋时期柘沟制陶业达到鼎盛,再到现在行销周边的柘沟大缸、花瓶、砚台等各类陶艺品,柘沟土陶不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资料图】
五色陶土滋养一方百姓
提起柘沟土陶所使用的材料,山东儒陶工艺制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尤跃眼前一亮,“我们柘沟坐拥13亿立方米的陶土资源,并且都是‘五色土’。”“五色土”是指青、红、黄、白、黑五种颜色的纯天然土壤,是华夏传统文化的典型符号,数千年来,其一直被赋予无限美好的寓意。
“这里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条件,经山东省硅酸盐研究所化验分析显示,柘沟陶土结构层次分明,含有50多种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尤跃介绍,每次去开采现场,看到不同颜色的土壤呈现在面前时,都非常震撼。
大学时期,尤跃所学专业为环境材料与科学,毕业后也一直从事材料研究的工作,加之其父亲也是当地的制陶匠人,当他注意到柘沟陶土后,便一直和匠人们保持联系,不断研究五色土。今年6月份,山东儒陶工艺制品有限公司以其“五色土陶生活系列产品”为代表入选山东手造·优选100。
制陶工艺历久弥新
要说尤跃的陶器与别处最大的不同,还得到其制作工坊一探究竟。
“这是颜师傅,经他制作完成后,泥坯必须凉干才能进行下一步。”推开工坊内的一扇小门,一位位匠人们正在排列整齐等待阴干的泥坯中专注地制作陶器,拉坯师傅颜廷新手下的泥土或高或低,变换着各种形状,不一会儿,一件茶杯泥坯便已成型。颜廷新对面,马赛修正手持刮板,轻触泥坯外壁,顷刻间,原本光滑的器壁上出现了像木头纹理般的花纹。尤跃介绍,绞胎泥需要至少两种色彩的泥土制作,也正是这种特殊工艺,每件绞胎泥作品都别具特色。环顾四周,拉坯、修坯、打磨抛光、手工雕刻,不同工序的匠人们各司其职,将别致的“美感”慢慢注入作品之中,而陶器若要完成华丽变身,还得与火焰“舞”上一首交响曲。
“传统烧窑都是低温烧制,粗加工而成的陶器经过长时间的使用,难免会渗水,我们在传统工艺上进行创新,采用高温柴烧的方法来进行烧制。”尤跃介绍,高温烧制过程中,会产生窑变效果,后经结晶、开片等过程,每个产品都独具特色,因此,对于温度的把控显得格外重要。“我们的馒头窑一般都是两个师傅轮流看火,最基本的陶器都要烧制四天四夜,最厉害的看火师傅‘看’出来的温度上下不会超过5度。”尤跃告诉记者,2016年一次烧窑过程中下大雨,窑室进水温度,环境的变化使得他忐忑不安,而也是那次偶然的机会,尤跃烧制出了迄今为止最为震撼的一批作品,再也没能出来同样的效果也成了尤跃的遗憾,他说,这也恰恰是陶器的魅力所在。
(文章来源:大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