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一点点防备,也没有一丝顾虑,ATM二维码存款业务就这样渐渐消失在公众的世界里。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8月15日,中国建设银行在其官网发布关于停止ATM二维码存款业务的公告。

公告称,为提升建行持卡客户服务能力,前期建行在ATM自助渠道部署了二维码存款功能。但由于业务调整,自2022年8月19日起,建行将关闭此项功能。

对于该项业务的关闭,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的多位业内人士均提到,此举意在加强安全管理,在有效控制风险的同时减少不必要的纠纷。

建行也表示“非常遗憾”,并感谢公众的理解与支持。

“鸡肋”的ATM二维码存款

近年来,随着手机银行和二维码支付的普及,多家商业银行纷纷增设了扫码存取款等功能,来提升客户服务的能力。

无卡无折业务便应运而生。所谓无卡无折业务,是指办理业务的客户不携带银行卡和存折,就可以到银行ATM自助机上进行现金存取业务的办理。

《华夏时报》记者在北京朝阳区多家银行营业网点走访时发现,包括农业银行、工商银行和徽商银行等在内的ATM自助机上均有无卡无折业务。

不过,各家银行在该功能的实际操作上又有不同。

农业银行ATM自助机电子屏上虽显示有无卡无折业务,但相关设备并不支持无卡无折存款。

徽商银行的ATM自助机上虽有无卡无折存款,但点击按键后却让输入卡折号码才能进行后续操作。简言之,就是还需牢牢记住自己的银行卡号或者存折号才能完成业务的办理,便捷程度稍显逊色。

在工商银行的ATM自助机上,《华夏时报》记者多次试验二维码存款功能,由于电子屏幕反光,眼看3分钟倒计时即将临近,却仍未扫描成功。相对而言,这一功能反而并不比持卡客户在办理存取款业务上有更多优势。

面对以上种种,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江瀚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对于当前整个市场来说,ATM二维码存款功能可能仅适用于一些比较小额的特殊情况,现在现金使用频率减少,用ATM进行二维码进行存款,意义并不大。”

在建设银行网点内,受访者亦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更多会选择持卡在ATM自助机上办理相关业务。在被问及是否会使用扫描二维码来存取款时,受访者表示,“不习惯扫码,虽然是银行的机器,但总感觉信息会泄露。”

据建设银行公告,业务调整后,客户仍可持该行银行卡、选择无卡无折存款服务或开通“刷脸办”服务功能办理ATM存款业务。

建设银行相关工作人员对《华夏时报》记者称,目前仅关闭的是二维码存款功能,取款功能还可以正常使用。在介绍“刷脸办”功能时,工作人员表示,如果之前在柜台留存过面部识别信息,则不需要二次开通。无卡无折客户在ATM上进行存款操作时可以选择该功能,系统识别后将引导客户进行后续业务的办理。

兼顾创新与风控

建设银行并非第一家宣布停止二维码存款业务的银行。近年来,多家商业银行在全国或部分地区均有取消该项业务的先例。

究其原因,中国人民大学智能社会治理中心副教授王鹏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关停该业务一方面是技术和应用的探索,另一方面该项业务本身市场占比较小,安全性与合规性较差,需要进行调整。

江瀚也持有同样的观点,“关闭该项功能是很正常的现象,至少从风险的角度来看,二维码存款相对而言在实际应用上需求量较低,维护成本较高”。

尽管科技创新在金融领域不断推陈出新,但银行追随“潮流”是否会顾此失彼?

博通咨询金融行业资深分析师王蓬博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实际上金融的发展就是一部科技的发展史,金融正在随着科技的进步而更加普惠。只是在科技发展的同时也要注意风险的平衡和监管。

“如何平衡,关键点在于持续的查漏补缺,在现有科技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根据可能出现的漏洞完善体制和机制设计。”王蓬博如是说。

王鹏则表示,技术创新、监管创新和风险是共生的关系,“技术创新领先于监管创新,但在技术创新的过程当中,可能会带来新的风险,因此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我们不能因噎废食,出现新风险或者说一些创新导致了新业务没有很好的收益,就认为科技创新不适用。”

“归根到底还是要把握一个度。”王鹏表示,在安全合规、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金融机构应加强新技术、新业务的研究,并提前做好相关的预警和演练测试。

谈及ATM自助机未来发展,江瀚预测,整个ATM的业务都会是下滑趋势。“未来在相当程度之上,ATM存取款业务是否还有需求量,都会是一个未知数。中国ATM产业可能会面临比较大的市场竞争。”

据央行8月2日发布的《2022年第一季度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一季度末,ATM机共有93.67万台,较上季度末减少1.11万台。全国每万人拥有ATM机具6.63台,环比下降 1.17%。

在记者走访时也发现,大多数银行ATM自助机仅保留1-2台正常使用,其他对应窗口则用宣传页进行遮挡。

与热情的银行大堂经理相比,ATM自助机黯然失色。

(文章来源:华夏时报)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