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9日,记者从江南大学获悉,该校生物工程学院饶义剑教授科研团队,从微生物治理角度,通过反复研究发现了尾孢菌素对太湖蓝藻生长的抑制作用,这将为太湖蓝藻治理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发表于环境领域国际期刊《水研究》。

太湖是中国第三大淡水湖泊,当水温处于25-35时,湖水中的蓝藻就会大量繁殖,在水面形成一层蓝绿色而有腥臭味的浮沫(水华)。

春夏两季,是太湖蓝藻大规模暴发期,会引起水质恶化、水中氧气被耗尽、鱼类死亡等危害,从而破坏水体生态系统。严重时,甚至会造成当地居民用水严重短缺,影响正常生活。今年,无锡将组织实施189项治太工程,确保太湖安全度汛、安全度夏。

“污染源源头减排、物理除藻、生态修复等是目前蓝藻治理的主要方法。如何开发出一种更有效治理蓝藻危害的方法,是我们团队一直致力研究的重点。”饶义剑说。

该团队在前期研究发现,真菌尾孢菌能够在太阳光的照射下,分泌一种天然产物尾孢菌素作为进攻植物细胞的“武器”,通过“双策略”,即嵌入植物细胞和吸收太阳能与空气中的氧气作用形成活性氧,而破坏植物叶片导致凋亡,发生叶斑病。

该团队结合前期建立的微生物发酵大量制备尾孢菌素的基础,形成了仿生尾孢菌素侵染破坏植物细胞的策略,尝试应用于太湖有害蓝藻的治理。

“我们通过电镜观察到藻细胞在尾孢菌素作用下,能破坏藻的细胞壁、细胞膜,以及抗氧化系统和光合系统,从而最终抑制有害藻的生长。”饶义剑说。

值得一提的是,该团队在处理实际太湖危害蓝藻中,采用低剂量(7.5μM)的尾孢菌素通过室外太阳光的照射,即可使蓝藻的绿色明显消退,抑藻率高达98%。

饶义剑介绍,目前,先后通过电镜观察、蓝藻细胞膜成分和光合作用系统分析等,全面验证了天然产物光抑制蓝藻的机理。该方法不但可为解决淡水湖水华和抑制太湖蓝藻暴发提供新的方法,也将有效降低水环境污染防治成本。

(文章来源:科技日报)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