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国家层面对核电上网电价的机制改革持续推进。今年,“推进燃气发电、核电上网电价形成机制改革”写入了发改委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报告。
据了解,随着电力市场化的逐步推进,核电市场化交易规模占比近年来逐渐扩大,截至去年已有近40%的核电规模是通过市场化交易形成价格。
中广核相关人士在接受财联社记者采访时称:“发改委近两年一直在调研核电价格。”推进燃气发电、核电上网电价形成机制改革是在围绕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持续深化电价改革的背景下推出的。不过由于目前细则尚未出台,还不能判断对公司业绩的影响。但其预计仍将按照公用事业属性来完善核电电价机制。
对于核电“价改”带来的潜在行业影响,安信证券环保及公用事业联席首席分析师周喆认为,今年以来随着市场化改革推进,核电价格有所提升,因此短期来看,或将有助于整体核电产业的利润增厚;从长期来看,核电上网电价形成机制的市场化改革有望持续性推进。
核电价格市场化改革正当时
事实上,核电“价改”由来已久。在2013年以前,核电站的上网电价较多采用“一厂一价”定价方式,但在该定价模式下,核电站建设超期、超预算的现象屡见不鲜。2013年6月,发改委将全国核电核定的标杆电价确定为每千瓦时0.43元,但同时规定,核电含税价格与基础的火电价格采取对标,实行“两价取低”的定价策略。
继2015年新一轮电力市场化改革后,核电电价逐步引入双边协商定价和市场竞价机制,对核电经济性提出更高要求。自2020年起,煤电价格联动机制取消,定价机制由标杆上网电价改为“基准价+上下浮动”的市场化机制,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核电上网电价的定价机制。
中广核相关人士表示,在三代核电已成为我国核电建设主力的背景下,客观情况也要求调整电价,以赋予核电运营合理收益。
江苏神通高管对财联社记者表示,核电上网电价此前基本按照“四六分”的定价机制,约60%按发改委核定电价,剩余部分市场化定价。去年中旬市场电价格出现分水岭,一改前期打折的状态,下半年较核定电价上浮10—20%,这部分电价的上涨,已经对核电产业形成了利好。
记者综合采访了解到,核电电价改革一直在讨论,定价方式到底怎样去调整,目前业内还没有一个十分明确的说法,相对一致的预期是不会再把0.43元的标杆电价和煤电价格“取孰低”的这个方式来定价,很可能会把几类电源的价格拉平。
“市场化定价是未来核电上网电价形成机制的方向。”兴业研究宏观分析师张文达对财联社记者表示,一方面,未来有可能仿效火电的改革思路,适当放开核电上网电价的浮动比例,根据市场供需实现价格动态调节。另一方面,未来核电市场化交易电量或将继续增加,借助电力市场来确定核电的合意价格水平。
近年来,我国核电规模持续增长。中国核能行业协会数据显示,2021年1-12月全国运行核电机组累计发电量为4071.41亿千瓦时,较2020年同期上升11.17%,占全国累计发电量的5.02%。截至2021年末,运行核电机组数量为53台,较2020年末新增4台。从环保角度来看,与燃煤发电相比,2021年的核能发电相当于减少燃烧标准煤11558.05万吨,分别减少排放二氧化碳30282.09万吨、二氧化硫98.24万吨、氮氧化物85.53万吨。
“相比以往更多依靠政策性支持的核电电价,在大规模发展过程中可能面临一定问题,因此需要逐步考虑核电电价的市场竞争性”。 中国能源研究会副理事长周大地对财联社记者表示,核电上网电价改革是从过去的核定固定价格到逐渐参与市场化竞争的过程,但考虑到当前的电价竞争机制仍需完善,不同的分时上网电价、不同的功能电价也不太完整,如果让核电上网电价完全采取竞争机制,目前仍存在一定困难,需要进一步研究。
业内:“价改”迎来利好或倒逼企业“降本增效”
上述江苏神通高管表示,“核电的成本定价优势十分明显,长期运营成本很低,主要的投入都是前期的建设成本,电价上涨都将转化成利润,经济效益提高后,对推动核电产业发展是一个积极的信号,也给了下游设备商灵活的调价空间”。
“核电项目无论是新建还是存量更新,对已经采用的设备的黏性很强,不会轻易更换。目前公司参与核电设备招标一般采用成本加成的方式去竞标,企业对于原材料涨价也会提前应对,在中标后对主要原材料进行一定锁价,确保执行周期内部不会受到大的波动影响。”上述人士表示。
张文达认为,核电上网电价形成机制的改革,一定程度上意味着核电产业竞争程度将进一步提升,核电站的经营压力或有所提升。这将进一步要求核电企业提升自身技术水平,降低建设成本、燃料成本,来保证自身的价格优势。
一位业内人士坦言,核电上网电价的市场化改革实则为“成本倒逼”。因此,核电企业应树立“建造即运营”的管理理念,在收入既定的前提下,对于设计、建造与融资模式采取降低造价、降低成本、增加盈利空间的相关措施。
展望未来,有业内人士建议称,核电企业一方面可建立起自己的售电公司,以市场化思维,在市场化竞争中占得先机;另一方面,也可将经营范围延伸到区域售电、辅助服务计量等相关领域,如向用户提供合同能源管理、综合节能和用能咨询等增值服务,有效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综合节能方案。
(文章来源:财联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