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日报》记者根据银保监会及其派出机构公开信息进行梳理,今年1月份,保险机构受到的行政处罚金额总计约4300万元。
由于行政处罚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因此单月数据同比存在波动,但拉长周期看,近几年严监管态势非常明显。而透过1月份行政处罚的典型案例可以发现,保险销售不规范、内控执行不到位、以服务名义返佣等违规行为都受到处罚,应当引起行业警醒。
销售不规范:
照片代替人脸识别
延边银保监分局1月6日发布的行政处罚决定书显示,某大型人身险公司延边分公司涉及保险销售不规范、内控执行不到位、代理人管理不严格,以及虚构中介业务套取增员方案和业务方案奖励等6项违法违规问题。其中,部分问题颇具代表性。
在保险销售方面,上述某险企分公司存在多方面问题,包括未经投保人同意,代替投保人签订保险合同;保险销售人员协助投保人提供虚假证明材料,以及投保人影像识别用照片代替人脸识别。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保险销售存在的这些问题,主要是因为营销员为了促成保单销售,而公司在保险销售管理方面执行不严。
在内控执行方面,2019年至2020年期间,上述某险企分公司有41笔、保费金额为21.31万元的业务在保单生效后两年内退保,并在3个月内又再次以同一投保人或同一被保险人在该分公司投保的行为。延边银保监分局认为,该分公司未按照其总公司规定对退保之后再次投保的客户进行限制,内控执行不到位。
上述业内人士认为,保险公司为了维护已有的客户资源,控制恶性契约转换,规定客户在犹豫期之后一定时期内如果退保,在一定时期(一般为3个月)内不得再次以同一投保人或同一被保险人在本公司投保其他险种。部分业务员出于私利或应付考核指标的压力,怂恿客户退保之后购买新保单,这种行为成为恶性契约转换,将损害险企以及被保险人的合法利益,损害行业声誉。
近两年,保险行业深受退保问题的困扰。其中,部分退保现象后面隐藏的是黑色产业链,部分不法分子以“代理退保”为幌子,一边对保险公司进行恶意投诉,一边向消费者收取高额手续费;还有的不法分子利用退保后重新投保的手段,骗取险企对新员工的奖金激励。上海市公安局去年就通报了一起内外勾结的特大职务侵占案,涉案金额超6000万元。犯罪嫌疑人采取的手法便是怂恿客户全额退保,再重新购买所谓的“更划算的保障更全面”的保险,并且内外勾结,通过复杂操作以规避险企监察。业内人士认为,有效遏制退保黑产,需要险企进一步规范销售,严格执行内控规定。
返佣不合规:
向投保人提供不当服务
梳理险企1月份被罚事由,“给予投保人保险合同以外的利益”仍然是被罚的主要原因之一,处罚金额约占罚款总金额的20%。“给予投保人保险合同以外的利益”,在业界一般称为返佣,其形式包括直接返现金、返购物卡、送礼品等,这一现象也是保险业多年来的顽疾。
从今年银保监会“1号罚单”提及的案例来看,某外资人身险公司向部分客户提供海外(境外)体检服务,体检相关费用包含往返机票、住宿、自由行和餐饮等,属于向投保人、被保险人、受益人提供保险合同约定以外的其他利益。尽管该险企陈述申辩认为,提供海外(境外)体检服务,符合最新监管精神,符合行业趋势以及该公司精细化管理要求。同时,该行为涉及的客户数量较少,且未造成危害,但银保监会认为,为客户提供机票、住宿和自由行费用等其他利益超出了健康体检服务范围,同时,数量多少以及是否造成危害后果,都不影响行为的定性。
业内人士表示,以服务的名义实行返佣,其实是保险行业较为常见的操作手法,也是一大痼疾。“我们的重点是维护好高端客户,一方面是让客户感受到保险公司的服务;另一方面也是为后续的市场再开发打下基础。”一位不愿具名的寿险公司保险营销员告诉记者,虽然返佣并不合规,但为了维护客户和推动销售,也有些无奈。另一家财险公司车险负责人则对记者表示,各家公司车险产品相似,大家要拼市场,在渠道端主要拼费用,在客户端则主要拼价格,有些保单名义价格高但送的东西多,实际价格就降下来了,对客户就有吸引力。
“保险公司基层机构都有业务压力,做大保费规模,在市场面前,往往有违法违规的冲动。这也是部分行业顽疾屡禁不止,频繁出现在罚单上的重要原因。”上海对外经贸大学金融学院保险系教授郭振华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精算研究院精算科技实验室主任陈辉认为,保险机构和从业人员在业绩压力下,会考虑违法违规的成本和收益问题,也会有冒险心理。他预计,今年保险行业将继续实施严监管,通过外部力量倒逼险企变革现有的业务模式,提高违法违规成本,降低其违法违规意愿。
(文章来源:证券日报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