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人口变动与教育资源配置成为社会热议话题。受育龄妇女规模下降、婚育观念转变、生育养育成本偏高等因素影响,未来我国总体生育水平可能持续低迷,学龄人口总数也会下降。与此同时,2022年我国城镇化率已达65.22%,城镇化进程又将加速乡村学龄人口下降,受教育人口向城镇集中则会加大城镇教育资源的供给压力。由此,学龄人口规模和结构变动将对我国城乡教育发展带来一系列影响,城乡教育发展规划与资源配置需要适应学龄人口变动趋势,教育行政部门要提前做好发展规划和资源配置调整工作,以有效应对适龄人口规模和结构的变动,保障城乡教育高质量发展。

人口变动给作为生育政策配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教育带来巨大挑战。一方面生育政策红利带来学龄人口短期增长,可能造成教育资源短期内配置不足;另一方面长期来看,持续低生育率造成未来学龄人口负增长,又可能加剧教育资源在城乡的不均衡。

因此,对于学前教育阶段,可以充分挖掘现有幼儿园的学位潜力,有序扩大两岁及以下托育服务的规模,既可以有效应对幼儿园学位需求规模的逐渐缩减产生的资源闲置问题,又可以满足“三孩”政策出台后激增的托育服务需求。对于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适应学龄人口变动趋势让缩小班级规模、提高学校建设标准成为可能。到2035年,全国平均班级规模基本可以达到小学35人/班、初中和普通高中40人/班的办学条件,这将为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基本的办学条件保障。此外,应加快优化基础教育学校布局,新建校址以城镇地区为主,把城镇中小学建设纳入城镇化总体规划,依法保障教育用地和教育设施。同时,应充分利用乡村校舍资源,将闲置校舍转为乡村社区文化中心、乡村老年大学等。

人口变动为城乡师资队伍建设带来较大挑战,教育行政部门需要推动建立城乡师资配置预警机制、研判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的城乡师资配置标准等。同时,改进办学模式、打通教师资源学段间壁垒,缓解各学段师资在某一时期的结构不均衡问题。适应学龄人口变动的教师需求变化,教育行政部门要创新教师灵活聘用制度等。中央和地方教育规划部门应根据学龄人口预测数据提前做好各级各类教育发展规划,既要通过“地市调剂”统筹教师编制、资深教师弹性退休制度等举措及时弥补师资供给缺口,也要考虑如何提高教育质量,比如适当降低生师比标准、缩小班级规模等以适应教育高质量发展要求。

此外,教育行政部门通过改进办学模式、推动教育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缓解乡村地区短期内师资短缺问题。一方面通过建设九年一贯制学校、十二年一贯制学校或完全中学等方式,打通教师资源的学段壁垒,缓解小学和初中、高中师资在某一时期的结构性矛盾。另一方面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城乡共享,既可以缓解乡村教育师资短缺、教育理念落后等问题,又可以让城市基础教育优质资源向农村地区输送,以满足乡村中小学发展需要,实现以优秀师资促进乡村教育振兴,以乡村教育振兴促进乡村振兴的目标。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