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香港科技大学(广州)与趣丸科技战略合作启动暨实验室共建签约仪式在港科大(广州)校园举行。双方以校企合作为契机强化产学研创新协同,围绕多模态AIGC与智能三维生成等前沿技术进行多层级研究,旨在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创新产研人才,解决AI三维生成技术领域的关键难题,促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


(资料图)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协理副校长熊辉与趣丸科技创始人兼CEO宋克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趣丸科技创始人兼CEO宋克表示:“通过本次合作,我们将能依托双方优质资源,更好地发挥企业科技创新主体作用,推动研究成果产业化和市场化,打通科研成果落地的‘最后一公里’,助力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高地。”

人工智能实验室揭牌仪式

汇聚尖端科创资源 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

去年,国务院正式印发《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以下简称为《南沙方案》),提出五大任务,其中明确提出要强化粤港澳科技联合创新,打造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推动国际化高端人才集聚。为响应落实《南沙方案》、《广东省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广州州市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等政策部署,趣丸科技与港科大(广州)深度合作形成优势互补,在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产业融合等方面进行深入探索。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协理副校长(知识转移)、人工智能学域主任、讲座教授熊辉表示,面对智能新时代,学校需要帮助学生做好奔赴未来“战场”的准备。与企业合作共建实验室,可以让学生从理论走向实践,真正参与到面向市场的项目“实战”中,培养出一批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高水平、高素质的人工智能人才。

针对多模态AIGC和智能三维生成技术,趣丸科技将发挥产业平台优势,投入专业技术人才及多年积累的数据模型,着力推动AI技术应用研究和技术成果商业化落地。目前,多模态AIGC相关技术已在趣丸旗下多个产品测试使用,如场景生成、人物和道具生成,大幅提升产品研发效率。另一方面,AIGC内容生成和智能三维生成技术均具有创新性和丰富性,将能激发平台用户的兴趣及创作潜能,通过兴趣社交孵化数字文娱新场景。

“预计三到五年内,将逐步输出单物体三维生成、多物体三维生成以及场景三维生成的科研成果。”趣丸科技人工智能研究中心总经理张顺四表示,“还会着力推动技术实现市场应用的普惠性,比如,普通用户有望使用一部手机即可生成自己想要的三维物体,依据个人喜好,实现三维可视化编辑和定制化生产。”同时,双方将进行高端技术人才联合培养,定期开展国内外科研动态及人才信息交流讨论,围绕前沿技术攻关、学术研究、成果应用等方面探索尖端领域的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创新链、人才链与产业链聚合融通。

持续聚焦自主创新 激活创新发展引擎

根据中国信通院测算,2022年我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已达5080亿元,同比增长18%,科技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日益凸显。

港科大(广州)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及《南沙方案》颁布实施以来成立的首家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内地与香港合作办学机构。其信息枢纽人工智能学域关注人工智能驱动下的广泛的科技领域的基础性研究和应用型研究,旨在培养具备过硬专业技能、拥有跨学科能力及国际视野的高层次研究与应用型人才,他们将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改变各个行业领域的应用。人工智能学域汇集了一支高水平师资队伍,积极推进跨学科研究,努力构建基于大湾区面向国际并具有港科大特色的人工智能研究生态体系。2022年,港科大(广州)人工智能学科已成功获批广州市教育局重点学科,人工智能前沿交叉科学重点实验室(AI+实验室)被列为广州市重点实验室。

趣丸科技是一家在广州成长起来的中国互联网百强企业,多年来在AI、大数据、音视频等技术领域深耕,知识产权及软件著作权超300项,科技研发人员占比达58%。依托AI技术,趣丸科技推出了国内领先的兴趣社交平台TT语音,利用数字技术构建去中心化社交大舞台。通过AI语音技术、图谱兴趣识别算法、一站式内容审核管理平台“T盾”、智能内容审核系统“T网”等,实现全媒体数据统一管控,全方位保障平台内容和生态安全。TT语音已先后获得“广东省高新技术产品”“广东网络视听产业10强品牌”“广州市优秀软件产品”等荣誉。

与此同时,趣丸科技利用聚焦兴趣社交领域所积累的核心优势,初步自研建成了虚拟数字人生成技术平台,为打造多元互动产品矩阵提供技术引擎。虚拟数字人生成技术平台,集成了实时动捕、预训练大模型、高精度三维人脸重建等前沿技术。可通过单张或多张图片结合自研模型拟合人脸形状,10秒内生成与真人面部相似度达90%的数字人,并具备肢体驱动、表情驱动、情感识别、唇音同步等多模态交互行为。相较于传统的数字人生成技术耗时短、成本低,将会大大降低普通用户使用数字人的门槛实现技术普惠,有望应用在线上教育、智能制造等,孵化出更多的新业态和新场景,激活经济发展新动能。

依托与港科大(广州)的战略合作,趣丸科技将进一步对新技术、新场景进行深入探索研究,提升人才培养质效,着力推动科研成果转化服务于生产,力促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