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在‘双碳’目标稳步推进过程中,采用地质利用与封存、化工利用等方式,是目前最现实又可规模化应用与实施的减碳技术。”在近日举办的第七届碳捕集利用与封存国际论坛上,中国工程院党组成员、秘书长陈建峰表示,发展CCUS(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是未来实现能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CCUS将生产过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捕集后加以利用,可用于地下驱油、生产化工原料等,实现二氧化碳排放变废为宝。将二氧化碳大量封存地下则可以缓解气候变化。

我国能源行业已开展了CCUS产业探索,中国石油大庆油田、吉林油田和中国石化胜利油田以及延长石油等都进行了技术实践,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在国外,各国都高度重视CCUS的作用,纷纷加大研发力度。据国际能源署预测,全球利用CCUS减碳将在2030年、2035年、2050年分别达16亿吨、40亿吨和76亿吨,分别占2020年全球碳排放总量的4.7%、11.8%和22.4%。

不过,CCUS产业发展是一个多层次、跨行业的系统工程。不同地区全产业链技术水平仍有较大差距,产业化发展成本依然较高。为此,业界专家学者表示,政产学研各方要携手同行,一方面科学制定CCUS发展路线图和中长期发展规划,推动CCUS规模化应用示范;另一方面要加快打造CCUS产业联盟和创新联合体,持续加强国际合作,建立健全技术标准体系,着力打造CCUS产业新高地。

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表示,生态环境部在CCUS相关法律法规、政策规划、研发示范、能力建设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工作,下一步将加快建立统一规范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推动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强度和总量“双控”转变。

我国海域二氧化碳地质封存潜力巨大,预测潜力达2.58万亿吨。自然资源部党组成员、中国地质调查局局长李金发表示,自然资源部今后将加大研究力度和深度,开展二氧化碳地质储存空间安全性评价,积极推广适宜地质空间持续用于二氧化碳利用和封存,全力保障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如期实现。

推动CCUS产业实现规模化发展,必须提升经济性。中国石油集团董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戴厚良建议,以工程思维合力推进CCUS产业化规模化经济利用。一方面,要合力破解CCUS科学技术难题,形成以先进工艺、高端设备产品为载体的技术体系;重点攻关低浓度二氧化碳低成本捕集技术,加强二氧化碳地质利用、化工利用、生物利用技术的研发。另一方面,要合力推进CCUS全产业链示范工程,构建我国二氧化碳规模化利用工业体系;着力打造3个至5个百万吨级CCUS全产业链示范工程,稳步推进千万吨级CCUS产业园区建设。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