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多个地区相继出台政策,要求对纳入正面清单管理的企业,职能部门非必要不开展现场检查。“无事不扰”也是对营商环境的优化和保护,希望随着“放管服”改革的进一步推进,更多企业可以轻装上阵,一心一意搞创新、谋发展。

不可否认,为了规范企业发展、排除生产隐患,有些关键时期、关键环节的执法检查很有必要。与此同时,那些缺乏实质内容、多头、重复的执法检查,不妨减少频次,从而让企业把更多的精力用于发展主业。毕竟,执法检查的初衷是为了促进企业更好发展,如果因为过于繁琐的检查打乱企业的正常生产秩序,结果便适得其反了。真正从企业利益出发的执法检查,必定会把握重点和分寸,而非刻意为之,有的部门错将执法检查当成了“走过场”,甚至以此作为“勤政”的表现,这样的行为显然脱离了为企业服务的本质,亟待必要的政策来干预。

“正面清单”是对优秀企业的信任,也是对职能部门工作的减负。如今,很多领域都设立了类似“正面清单”的制度,被纳入“正面清单”的部门或企业,可以免于部分审核或查验,从而节省时间和成本,更好地投入发展。同时,这也是对广大企业的一种激励。为了有一个更好的发展环境,势必会有一些企业努力跻身“正面清单”,从而形成高质量发展的良性循环。对于职能部门来说,也明确了重点监管的方向、减轻了工作压力。希望“正面清单”的普及,可以让简政放权得到更好的落实,让职能部门和企业都可以提升效率、事半功倍。

当然,“无事不扰”不代表“不闻不问”,对“正面清单”企业放宽政策的同时,一旦出现生产问题,或有违背生产规范的现象,也应及时调整“清单”并认真排查,让优秀企业放心发展,让问题企业坚决整改。如何在简政放权和严格执法之间找到平衡点,也考验着执法者的智慧。

(文章来源:沧州日报)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