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企业的收费实习、短期产出高水平论文的“学术急训”、业界专家的推荐信……记者调查发现,部分留学中介推出“背景提升”服务,学生和家长只要肯花大价钱,便可买到留学申请“加分项”。然而,长远来看,这些“过度包装”将损害留学生群体的利益。

名为“背景提升”实为“虚构材料”

相比于国内,海外高校除考察学业成绩外,也看重申请者实习实践、志愿服务等方面的经历。部分留学中介机构便迎合推出一整套所谓“背景提升”方案。记者调查发现,此类服务存在“过度包装”甚至“虚构材料”现象。

——花钱买实习,只为凑经历。曾在头部留学机构有5年学业顾问经历的马老师告诉记者,部分中介甚至与知名券商、外资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合作,开展收费实习。

记者以申请者身份暗访了多家中介机构。多位业务经理拿出明码标价的实习价目表,价格从一两万元到数万元,所涉行业从互联网、金融甚至媒体不等。听记者是学传媒的,某公司刘姓留学顾问便极力推荐一家知名广告公司的远程实习。“只要线上实习一个月,结束就能开证明,不耽误时间,价格只要28000元。”

——短期科研项目?实为代发论文。“更好地展示你的学术成果”,留学中介网站打出这样的广告语。这些所谓“科研项目”按照学科门类、授课时长、教授级别,收取几万元到十几万元不等的费用。

某公司留学部丁姓总监介绍,项目包含线上课程和小组讨论。记者反问这与校内课程有何差异,为何要花高价?对方表示,课程结束后,可提供5封专家推荐信,小组课程论文也将推荐发表至重点期刊。

——推荐信模板化,一些专家和被推荐人素未谋面。某“双一流”高校陈姓毕业生告诉记者,她和同学在同一家留学中介机构购买了“背景提升”服务,两人收到的专家留学推荐信内容重复率竟达80%,“一看就是套用的模板,机构代写,再由推荐人签个名。”

记者了解到,部分国外高校看重推荐信,有些还要求信件内容向申请者保密。然而,模板化操作却违背了这一初衷,一些专家甚至和被推荐人素未谋面,推荐信的可信度大打折扣。

“背景提升”如何商业化运作?

受邀“加盟”某“背景提升”项目,南京某高校张姓教授曾收到留学中介机构的邮件:“了解到您的名气以及学术能力受到众多学生的认可,因此冒昧联系您希望跟您合作(细节详谈)……”该教授在朋友圈发文质疑:“这是啥节奏呀,这个也能成为‘商业’吗?如果我同意,他们就可以打着我的名义‘收费’了?”

记者采访了解到,部分小型留学中介会与科研公司合作,一些头部中介有专门的所谓“项目研发中心”,与企事业单位、高校科研人员开展商业合作。“我们收费也不是都揣自己腰包,很大一部分是付给专家教授的佣金,资源整合也不是免费的呀。”一位留学顾问说。

对那些推出“收费实习”的企业,前述刘姓留学顾问告诉记者,“你其实可以理解成企业放一些名额出来‘搞创收’,有些是知名企业员工私下跟我们联系的,不会经过企业人事部门。”

从代理撰写材料到包装学术、实习经历等,各个环节均有团队全程服务,根据成果开出报价单。一些中介机构在总部设“背景提升”项目公司,统筹资源,并面向全国各地学生销售,在申请者需求和学术、实践资源间牵线搭桥。

前述丁姓总监告诉记者,留学服务行业有“精细化”发展趋势,“做科研、实习、志愿者、竞赛,分门别类,只要市场有需求,就有人做,一整套流程都可以外包。”

记者在调研中了解到,部分留学中介所述服务项目可能也存在夸大事实的情况。然而,如果中介无法兑现这些高价项目承诺,则可能涉及虚假宣传甚至欺诈。

留学服务不应沦为“金钱游戏”

多位长期从事教育咨询工作的业内人士坦言,所谓“背景提升”很大程度上已沦为中介裹挟下的“金钱游戏”,花大价钱的操作模式破坏了留学公平,期盼留学服务真正回归服务留学的本职。

江苏省社科院研究员丁宏表示,当前留学服务的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一些中介机构在利益驱使下,采取一些“偏门”的手法,有的甚至是材料造假、学术不诚信的手段,有的甚至触犯了法律。教育主管部门和外事部门应提高这类中介机构的认证门槛,加大监管力度,提高中介违法违规操作的成本。

江苏省家庭教育研究会副会长殷飞告诉记者,“背景提升”中隐藏了不少学术泡沫、甚至寻租。很多留学生最终要从事科研工作,在学术倒查的大背景下,一次虚构和造假,将影响到他们的整个职业生涯。

丁宏同时建议,申请留学的学生和家长,应该摆脱功利留学观,不能仅把留学当成一种“捷径”,要以提升能力为目的做规划。

(文章来源:新华网)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