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6月25日是第32个全国土地日,主题仍是“节约集约用地严守耕地红线”。一个节日主题延续多年不变,十分罕见。我国为何对节约集约用地如此重视?
首先,这是由我们的“家底”决定的。人多地少是我们不能回避的现实国情。第三次国土调查显示,2019年底,我国耕地面积约19.18亿亩,人均耕地面积只有1.36亩,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40%。另外,我国优质耕地也很紧缺。全国耕地由高到低依次划分为10个质量等级,平均等级仅为4.76等。其中,一等到三等耕地仅占31%,中低产田占比三分之二以上。
其次,这是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一个不能否认的事实是,在过去几十年的城镇化进程中,我国建设用地规模扩张过快。国土三调显示,2019年我国建设用地6.13亿亩,较2009年二调增加1.28亿亩,增幅26.5%。同时,耕地数量减少的趋势还在持续。目前,一些省份耕地保有量已突破耕地红线,有的甚至低于划定的永久基本农田面积。这样的“一增一减”,并不可持续。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建设用地呈刚性增长的情况下,只有严控增量、挖潜存量,才能统筹发展和保护,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
再次,唯有节约集约用地,守住耕地红线,粮食安全才有保障。我国粮食生产已连续多年丰收,人均粮食占有量超470公斤,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也高于国际公认的400公斤粮食安全线。但还需充分认识到,我国粮食安全基础仍不牢固,供需紧平衡依然是粮食供求的长期态势。近几年,部分国家保护主义有所抬头,粮食等农产品全球配置的不确定性增加。在此情况下,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对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尤为重要。
随着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土地作为基本生产要素,其配置也要相应调整,必须下决心扭转长期以来依赖土地大量投入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创新措施推进节约集约用地。
当前,一些城镇、产业园区低效和闲置用地问题比较突出,可以考虑修订部分行业用地定额指标,强化重大建设项目节约集约用地刚性约束,探索工业用地供应方式转变,提高工业用地利用效率。同时,考虑到村庄用地总量过大、布局不尽合理,可探索有效盘活农村存量建设用地的路径。
此外,还要加大对违法违规占用耕地行为的查处力度,向社会释放对违法占用耕地“零容忍”的强烈信号。要落实“长牙齿”的硬措施,实行耕地保护党政同责,把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目标任务逐级分解下达,并作为刚性指标实行严格考核。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