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金融公司迎来一轮融资潮,4个月时间已有9家消费金融公司完成融资,最近的一周更是有2家消费金融公司完成融资。作为银保监会监管的非银机构,消费金融公司是当前消费信贷市场的主力。在这些消费金融公司密集融资拓展业务的另一面,是部分机构开始离场,特别是曾经的龙头捷信消费金融近期再度传出或出售部分股权的消息,受到行业高度关注。

有人融资忙开拓

6月22日,海尔消费金融成功募集5.1亿元的银团贷款。6月20日,马上消费金融以发行银行间公募ABS(又称信贷资产支持证券)的方式,融资14.77亿元。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本月,还有苏银凯基消费金融、金美信消费金融完成融资,各自以银团贷款和股东增资的方式,分别筹资3亿元和5亿元。更早之前,小米消费金融、平安消费金融、锦程消费金融、湖北消费金融及中原消费金融5家公司以不同手段完成“补血”。

受访人士表示,今年以来的融资潮与市场资金宽裕、融资成本较低有关。上海证券报记者注意到,马上消费金融最新发行的ABS,优先A票面利率为3.3%,优先B票面利率为3.8%,均为历史最低。

引发此轮融资潮的另一大原因,是消费金融公司欲加快拓展业务。作为非银机构,消费金融公司不能吸收公众存款,开展业务资金来源主要通过股东增资、金融机构借款、同业拆借、发行ABS或金融债等。

其中,通过出售资产发行ABS较受欢迎。“这种融资手段的优点在于,没有期限错配问题,其偿债资金来源是资产包的现金流,简单理解就是资金收回多少就还多少。发行ABS出售的是资产,不会增加公司杠杆,反而能增加资产的流动性。”某评级公司研究人士解释称,发行ABS的信用主体是资产信用,这就意味着即便ABS发行主体信用等级不是3A级,只要资产好,仍可融到3A级成本的资金。

有人败退欲离场

在上述公司忙着融资扩大业务的同时,部分公司却因业务败退几欲离场,例如,曾经的龙头捷信消费金融近期再传“打算出售部分股权”。

捷信消费金融是首批四家试点消费金融公司之一,也是目前唯一一家外商独资消费金融公司,规模和业绩多年排名行业第一,高峰时期员工多达9万人,此前还计划在港股上市并已递交招股书。2020年,捷信消费金融的资产负债大幅紧缩,业绩也随之下滑。2021年初,其股东PPF集团创始人意外离世,公司经营再添变数。

零壹研究院院长于百程分析称,捷信消费金融早期主要采取线下网点推广,与手机数码店合作开拓分期业务,快速获取数码市场发展的红利,成为全国布局、规模第一的消费金融公司。不过,在移动互联网驱动的电商快速发展后,低成本的线上消费贷款成为近几年消费金融业务主流。再加上强监管态势,捷信高度依赖线下和人力的重消费金融模式遇到挑战。之后,捷信开启线上化转型,但并不成功。

捷信的败退,并没有影响市场的热度和牌照价值。不少银行特别是城商行仍对这个行业高度青睐。今年上半年,宁波银行、南京银行先后拿下华融消费金融、苏宁消费金融的控股权,希望拓宽零售金融版图。“消费金融公司作为专业开展个人消费贷款业务的非银机构,可在全国展业,受制于区域经营限制的城商行正是看上了这一点。”于百程表示。

(文章来源:上海证券报)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