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墩墩,一“墩”难求。据说,原价58元的冰墩墩钥匙扣被“黄牛”炒到了500元。2月8日,北京市公安局通报,3人因高价倒卖冰墩墩被处罚。
其实,冰墩墩正式出生亮相,是2019年9月17日的事情;同年11月2日,冰墩墩造型的各类商品就上市售卖了。不得不承认,两年多的“墩生”经历,确实有点儿平淡、寂寥。2020年底的某个日子,小赵夫妇带着孩子到王府井逛街,误入冰墩墩专卖店,偌大的店里,只有他们仨“过客”——小赵说,在一群售货员以及满屋子冰墩墩、雪容融的注视下,他们尴尬地“视察”几眼之后就“落荒而逃”。
小赵当年对冰墩墩的反应,应该有相当的普遍性,而且这种普遍反应还颇具持续性,否则,也不会导致销售商产生误会——现在市场上一“墩”难求的局面,显然是销售商在市场初期反应误导下事前准备极不充分的结果。虽然,冰墩墩被市场“冷遇”两年多,导致销售商误判其市场前景,也情有可原,但是,从商业逻辑的角度看,销售商对消费者心理、市场前景的分析、把握、引导、预案准备等,还存在不小的进步空间。
对市场变化有预案、有后手准备,是一个合格市场人的基本素质;其实,销售商事前可做的工作有许多,起码可以对前几届奥运会吉祥物的销售数据收集、分析一下。从历史数据看,奥运会吉祥物以及周边产品的销售,好像没有不火爆的。基于这一点而能提前有所准备的话,销售商也不至于陷入目前的尴尬境地——北京冬奥会开幕都十多天了,仅北京市场的冰墩墩自由,仍然难以满足,好像多少有点儿说不过去。
无数商业实践反复证明: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往往具有凑热闹特质,而凑出来的热闹,往往来去匆匆;商家如果对市场热点无预判、无准备(引导就更别提),大概率就抓不住热点,或者仅仅抓个“小尾巴”,只能坐视商机流失。对市场、对消费者心理进行事前把握、充分准备,看似简单,实则不易,生产商、销售商如果没有过硬的商业素质,热点的钱,真的不好赚。这一点,不惟冰墩墩的生产商、销售商如此,其他的商家也一样。
周日北京大雪,故宫、天坛、颐和园等景区游客人满为患。以颐和园、景山为例,昆明湖北岸范围内游客的密度,几乎达到摩肩接踵的程度;景山公园排队等着爬山到万春亭拍故宫雪景的游客,在山脚下绕了好几圈。如此密度的流量,如果搬到线上,有人恐怕就要乐疯了,但在园区内,绝大多数游客不过是没有任何“变现价值”的匆匆过客罢了。在对这种级别流量进行深度——甚至浅度——发掘上,园方显然准备不够。其实,足具经济意义的价值发掘手段和变现渠道,还是有的,只要用心,皆大欢喜、双赢甚至多赢的路径就一定能被走出来。
北京的这场大雪,并非无预警突袭,而是被方方面面念叨了将近一周的时间;这场大雪也来得很给面子,正在周末,又赶上冬奥会进入高潮。但景区、商家在对这场大雪商业价值的发现和开拓上,让人看起来多多少少还是显得有些慵懒了。
目前,“冰雪经济”正流行。虽然从既往数据看,这几年冰雪经济的发展势头确实可喜,比如,2020年—2021年雪季,全国冰雪旅游人数达到2.3亿人次、收入3900亿元;比如,截至2021年10月,我国冰雪运动参与人数达到3.46亿人;比如,与冰雪运动相关的装备、服装等销售,增长势头迅猛,相关场馆数量的增长也非常快。但是,要让冰雪经济进一步壮大、经济质量进一步提高、更好地贴近消费需求,市场相关各方显然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只有不停地挖、深挖,冰雪经济的厚度才能增加,价值才能体现得更充分。
(作者系证券时报记者)
(文章来源:证券时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