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下一个目标是参加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近现代史的本科考试,并力争在初一之前全部考完。


(资料图片)

11门考试学科只补考了一门

胡延哲的小名叫旦旦,2013年5月出生,今年10岁,是西安一名四年级的小学生。从2020年开始,他报了高等教育英语专业专科阶段的自学考试。要拿到该专业的学历,需完成11科的考试,包括《英语国家概况》、《听力》、《口语》、《英语阅读(一)》、《英语阅读(二)》、《英语写作基础》、《大学语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

2020年8月1日,胡延哲参加了第一科《英语阅读(一)》的考试,并取得70分的成绩。截至今年5月16日,他把英语专业专科阶段的11门学科全部考完并通过。6月10日左右,就可以申请英语专业的大专毕业证,下半年就能拿到这个毕业证。

5月18日,胡延哲说,这11科考试,他历经两年半时间考完,成绩最高的是《听力》,98分,最低的是《综合英语(二)》,60分,平均为75.1分,基本上达到良好的水平。期间,就《英语国家概况》考了两次,第一次49分没有通过,补考后是69分,“这一课太综合了,存在一定的难度。”

胡延哲打开陕西省自学考试考生服务平台,登录后的页面显示,专业层次为“专科”,专业名称为“英语”,本专业所需学分为66,该考生已获得学分66。课程全部显示为合格。

专科考完了,并顺利通过,胡延哲就报了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近现代史的本科考试,这也是11科,还有论文,第一科《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考完,也通过了,他计划初一前把本科需要的科目全部考完。

从小表现出惊人的记忆力

考试结束后被拉着合影

胡延哲最开始参加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时才小学一年级,为什么要这么小就参加这样的考试呢?妈妈李女士介绍,孩子从1岁多开始,就展现出惊人的记忆力,带他去院子里玩,喜欢看汽车,每辆汽车都有车标,给他说一次基本上就能记住。

孩子的爸爸是大学英语老师,孩子从小看的动画片都是英语版的。上幼儿园就参加了希望英语比赛,拿到了陕西赛区的特等奖。还去北京参加比赛,最终取得了三等奖的好成绩。

“在北京,孩子对地铁站点很感兴趣,线路图看一下就能记住很多,回到西安后,还上网查询站点,学习地铁里英语报站名,”李女士说,很快,西安地铁线路的每一个站点以及换乘情况,孩子都能记住。为了给他竖立一个目标,就想着参加什么考试,上网一查,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没有年龄限制,就给他报了,他也很努力,在完成小学阶段的课程之外,这个考试,也一科科的准备着,都还通过了。

每次考试,李女士都会陪着去考场,孩子自个儿走进去,她则在外面等候。每场考试,孩子都是考场里年龄最小的,获得关注也很多。她记得有一所学校的保安,在孩子出来时还主动要求合影,说太励志了,要回去让自家的孩子看看。

5月18日,胡延哲所在学校班级的班主任老师说,这孩子的确很优秀,上课的时候,思维活跃,回答问题积极,作业做得好,和同学相处得也非常好。另外,任课老师还发现,孩子的课外积累很不错,和同龄人比起来,优势明显,说明他也有良好的家庭教育。

家长讲述教育心得

发现孩子兴趣并引导他

作为胡延哲的妈妈,平时在对孩子的教育上,有什么心得呢?

李女士说,除了大量阅读之外,还带着孩子去很多地方旅游,截至目前,去了国内二三十个城市,例如兰州、重庆、桂林、南宁等,还去过龙门石窟、云冈石窟,下一步计划带着去莫高窟看看。

另外,为了让孩子更直观地了解中国近现代史,专门带着去了延安的杨家岭、枣园等。

在平时的英语学习中,孩子看的是中央台的英文频道,这样能更好地练习英语听力和口语,没有给他报过课外的辅导班。

除了学习之外,孩子喜欢打乒乓球和跳绳,每天下午放学后会跳一会儿绳,每周都要打乒乓球,会上网,会玩手机,但一般都是查阅资料,不打游戏。

2022年五六月份,还给孩子买了金庸的《神雕侠侣》和《射雕英雄传》,厚厚的几本,孩子都看完了,对里面的人物关系梳理得很清楚,“也没有特别的心得,非说有的话,就是善于发现他的兴趣,发现了,就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和引导,”李女士说,此前看到孩子好像对折纸感兴趣,就给买了一本折纸书,书到了后,孩子自个儿把一本书翻完了,还会折很多不同的造型。

胡延哲也有自己的理想,那就是长大后当一名科学家。

专家:家长们要选择适合自己孩子的成长道路

对于胡延哲和他家长的选择,有人提到,这么小,就让他参加成人类的考试,究竟有没有必要?是否会影响孩子的正常成长?

5月18日,教育心理学专家刘鹏说,教育有法,教无定法,科学的教育应该是根据每个孩子的特点去培养,这个孩子如果语言方面有天赋,家长让他参加成人类的考试,他在整个过程游刃有余,身心愉快,乐在其中,没有顾此失彼,有什么理由说不好呢?

刘鹏说,在给这个孩子点赞的同时,也必须要提醒的是,其他家长和孩子绝对不能简单模仿和照搬这种教育模式,因为每个孩子的能力倾向是有区别的,每个孩子的能力显现时段、领域、平台等都有区别,“不要盲目攀比,看到这个孩子的事迹也不要上头,对比不仅没有意义,还极其有害,每个孩子的特点是不一样的,要选择适合自己孩子成长道路。” 华商报记者 卿荣波/文 邓小卫/图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