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有知情人士透露,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将于7月宣布,人造甜味剂阿斯巴甜“可能对人体有致癌性”。阿斯巴甜是世界上最常见的人造甜味剂之一。去年国外一项研究表明,食用大量的阿斯巴甜可能增加成年人的患癌风险。这样一来,还能愉快地喝肥宅快乐水吗?

阿斯巴甜的前世今生


(资料图片)

首先,来看阿斯巴甜是一种什么物质?

阿斯巴甜的学名为天门冬酰苯丙氨酸甲酯。作为世界上最常见的甜味剂之一,被广泛应用于药剂加工和食品加工中。

北京科协官方号曾对这种物质做过科普,阿斯巴甜是被一名化学家无意中发现的。1965年12月,美国某公司研究员詹姆斯·施拉为研究胃溃疡的治疗药时进行各种氨基酸的结合实验。

在合成化合物过程中,他手指上不经意沾到一些粉末,当他将要捏起一张纸时,就像有的人习惯舔手指方便翻书一样,他自然而然舔了一下手指,发现手指非常甜。

他再次尝试后,最终发现一种全新甜味剂——阿斯巴甜。詹姆斯·施拉因此获得新专利,现被广泛应用于饮料中。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如今的阿斯巴甜产业已经非常成熟,成本较低,广泛运用于食品产业。

或与蕨菜手机辐射致癌性同级

报道显示,IARC或把阿斯巴甜列为“2B类”,即有可能对人体有致癌性。IARC一般致癌性分为5种:1类(有确认致癌性)、2A类(很可能有致癌性)、2B类(有可能致癌)、3类(尚不能确定是否致癌)、4类(基本无致癌作用)。如果上述外媒报道属实,那么阿斯巴甜会列为“2B类”致癌物。

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将蕨菜归为“2B类致癌物”,一直以来的说法是,蕨菜中的确存在不少种致癌物质(原蕨苷、黄碱醇化合物、苯草酸等),最主要的原蕨苷,本属“遗传毒性致癌物”。

资料显示,日常生活中能接触到的2B类致癌物高达200多种。不过,有一种观点是“抛开剂量谈毒性是不科学的”。

科普中国就曾在一篇名为《癌症谣言速查手册——致癌篇》的文章中提到,咖啡烘烤加工过程中会产生丙烯酰胺(2A类致癌物,对人很可能致癌,此类致癌物对人致癌性证据有限,对实验动物致癌性证据充分),但每天喝几杯咖啡,远不足以达到致癌剂量,不用担心致癌问题。至于传统亚洲腌菜属于2B类致癌物,适量食用通常不用太担心致癌问题,但仍建议少吃或不吃。

▲常见的甜味剂摄入量规定。

另一个同样属于2B类致癌物分类中的物质,你肯定离不了,那就是手机产生的辐射。但这就能明确说明这玩意致癌吗?答案并不确定。

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将包括手机辐射在内的“射频电磁波”划定为2B类致癌物。即射频电磁波与癌症的发生“可能存在因果关系但证据并不充分”。其实,同属2B类的致癌物还有我们熟悉的红肉(猪肉、牛肉、羊肉等),腌制、熏制后的肉类致癌级别则升至2A类。由此可见,打手机比撸串、吃烤肉的致癌风险小多了。

关于阿斯巴甜可能致癌的传闻由来已久。2015年广州日报曾报道,虽然美国食品及药物管理局批准使用阿斯巴甜,但不少研究认为阿斯巴甜会致癌或引至胎儿早产,引起公众关注。当时,百事可乐宣布,旗下的健怡系列汽水将由8月起不再使用富含争议的代糖阿斯巴甜,改用由三氯蔗糖及乙酰磺胺酸钾混合而成的代糖。

各方发声

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将于7月宣布,人造甜味剂阿斯巴甜“可能对人体有致癌性”的消息一出,登上各大平台榜单热搜,不少业内协会和专家对此已有发声。

此事对无糖饮料市场影响多大?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理事厉曙光表示,“也不会有想象中的影响那么大,阿斯巴甜不能用了,还有安赛蜜、纽甜、甜菊糖苷、蔗糖素等甜味剂都可以用。”

6月29日,国际饮料协会委员会(ICBA)在官网发文回应,公共卫生主管当局应警惕这一观点,因为它与数十年来高质量的科学证据相矛盾,参考低质量的科学研究得出的结论可能误导广大消费者,期待对阿斯巴甜更广泛、更全面的食品安全审查。

阿斯巴甜可能被划为致癌物的消息一出,6月29日晚间,元气森林官方微博发布消息称,元气森林全线产品不含阿斯巴甜。据中国证券报消息,元气森林相关负责人表示,元气森林配料表更干净,元气森林可乐0糖0脂0卡0阿斯巴甜且全线产品也不含阿斯巴甜。奈雪的茶相关负责人对外表示,2022年11月,奈雪的茶已经宣布全部产品使用升级的天然代糖“罗汉果糖”。

就阿斯巴甜的危害性,上游新闻记者采访了西南大学食品科学学院副教授雷琳。她表示:“任何物质撇开剂量谈毒性,都是站不住脚的。在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甜味剂已经广泛使用了。食药监总局在2016年对甜味剂进行了官方的科学解读。按照官方的说法,合理地使用甜味剂是安全的。阿斯巴甜是一种常见的人工合成甜味剂,甜度是蔗糖的160-200倍,常用于无糖饮料和食品中。按照国家标准,人体每天摄入阿斯巴甜的最大限量为每公斤体重40mg,相当于一个60kg体重的成年人每天喝12~36罐无糖饮料。因此,偶尔喝一瓶含阿斯巴甜的无糖饮料,是没问题的。”

人工合成甜味剂阿斯巴甜可能致癌,天然甜味剂是否就值得信赖了?雷琳表示:“此前很多人认为天然甜味剂是绝对安全的,但今年2月《Nature Medicine》(《自然医学》)发表的一篇论文表明,长期大剂量摄入赤藓糖醇(一种天然甜味剂)会造成血小板凝集、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论文里说的大剂量,指30g左右的赤藓糖醇,相当于喝两瓶含赤藓糖醇的无糖饮料。所以无论是天然甜味剂还是人工合成甜味剂,切忌长期大量摄入。”

市面上说的“无糖”,指不添加蔗糖/果葡糖浆但加入了低热量甜味剂的饮料或食品,就这种饮料和食品,雷琳建议:“想保持身材、患有糖尿病、糖代谢紊乱又特别喜欢甜食的人,嘴馋的时候建议首选使用天然甜味剂的饮料和食品,其次考虑人工甜味剂。而且吃这些加工食品一定要有节制,摄入的甜味剂总量,不能超过安全限量。”

(文章来源:上游新闻)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