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王笑

家庭结构变化对保险业影响几何?

据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副教授张航空介绍,从人口结构上看,过去20年我国平均家庭户规模不断下降且降幅有扩大态势,单个家庭人口从2000年的3.46人降至2020年的2.62人。同期,单人家庭规模从2000年的2827.34万户大幅增加至2020年的12549万户;从家庭户规模构成来看,2000年至2020年间,一代户的比例从21.7%攀升至49.5%,二代户的比例则从59.32%下降至36.72%。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总的来看,一代户和一人户的数量在增加,老年人家庭户数量大幅度增加,我国家庭结构正呈现出小型化、老年化、独居化的趋势。

“未来无论是老年人家庭户、独居老人户,还是空巢老夫妇家庭户,都会继续增加。”张航空预计,这些变化将会带来家庭责任、风险与财富的变化:一是“80后”“90后”有着更强的保障意识,提升了保险保障需求;二是平均家庭户规模的下降弱化了传统的家庭保障,市场化保障机制的需求进一步增加;三是老年人家庭户数量大幅度增加,预期寿命不断延长,对于养老、健康和护理保障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讲席教授、副院长张晓燕同样认为,在老龄化、长寿化、少子化以及医疗资源不均等因素的影响下,家庭的医疗、养老、财富等相关保障需求正在迅速提升。同时,细分群体的差异化诉求也逐渐凸显出来,比如“80后”“90后”家庭对个性化定制产品的需求;“丁克”家族突出的养老需求;高净值家庭迫切的财富保值增值与传承的需求等等。值得关注的是,在基本的风险财务缺口保障之外,相关的高品质医疗养老与生活服务,同样是居民以及家庭关注的焦点。

“在新的时代背景之下,单一的社保等基本保险已经无法满足社会的多样化需求。商业保险具有市场化程度比较高、产品的形态灵活、保障能力强、服务水平高等诸多优势,是提高居民风险保障能力,满足居民风险保障需求的有力工具。作为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和谐关系社会稳定与国家发展,保障国家保障家庭的安全,提高居民幸福感,是保险行业与社会共同的责任。”张晓燕说。

尽管存在上述多方面的需求,但总体上看,我国现有的家庭风险管理模式存在很多不足,保障缺口依然较大。

清华五道口金融学院中国保险与养老金研究中心研究负责人朱俊生认为,这种不足源于目前风险管理的三个特点:一是我国社会保险覆盖率很高,但是保障的水平相对比较有限,未来提升的空间不是特别大;二是在整个家庭财富当中房产占比较高,但其未来增值空间可能会下降,资产再配置的需求会提升;三是整个家庭财富当中短期储蓄占比高,但居民越来越需要的实际是长期养老储备。

对于上述问题,银保监会人身险部副主任刘昇表示,要缓解这些问题,家庭风险保障体系建设需要以保障属性为基础,实现财务安排、服务资源和风险管理的统一。

具体来看,一是精准全面地识别家庭面临的主要风险,有针对性地提供保障,以确保在发生重大事故时,保险赔付能够有效地覆盖或者是分担风险化解所需要的资金支出,切实增强家庭生活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二是提供有利于终身财务安全的解决方案,通过科学的机制和专业的技术,帮助家庭合理安排资金,稳健积累并有序地分配家庭财富,建立起与家庭成员生命周期相适应的财务需求、风险需求保障,有效地进行平滑机制安排。三是保险业目前正探索的一系列“保险+”生态建设不应当以保险公司的销售为目的,而应真正回应保险消费者在健康养老方面的真实需求,形成长期可持续性的专业性服务供给能力。四是依托专业服务,有效降低被保险人面对的总风险。

此外,家庭风险保障体系还应依托保险科技创新。“健全家庭风险保障体系,强化保险服务功能,保险科技创新是核心与关键。”刘昇认为,一方面,便利化的服务需要科技创新。通过数据互联互通可以提供现场投保,查询保单理赔保全,保单增值服务等全流程服务,真正突破“最后一公里”,做到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另一方面,科技创新可以降本惠民。科技创新不仅可以直接降低传统销售的渠道成本,还可以通过风险减量管理有效降低风险成本,即利用更加专业和先进的科技手段,通过主动介入客户的健康、医疗、长寿风险管理,以实现社会风险总量的减少,为社会创造价值。

(文章来源:金融时报)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