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化、数字化是农产品流通升级的大势所趋,更是促进农村三产融合、提升农业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的前提和基础。

在构建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我国农业发展的资源环境刚性约束日益凸显,农业生产成本持续提高,如何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是当前“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关资料图)

笔者认为,“三产融合”作为农业产业化的高级形态和“升级版”,通过产业融合扩大了农业生产的可能性边界,提升了农业产业链的价值和效率,对降低农村发展机会成本、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具有重要作用,是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举措。

具体来看,“三产融合”的关键和核心是“融合”,即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农业内部、农业与农村第二第三产业相互间形成联动和融合,将资金、技术、人力及其他资源进行跨产业集约化配置,将农业生产、加工、销售、休闲农业及其他服务业有机整合,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更好地发挥地域资源优势。

然而,虽然目前我国“三产融合”主体多元化并日益发展壮大、“三产融合”发展模式多样化并探索成形、“三产融合”主体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日趋紧密,但受制于农业资源禀赋条件、从业主体的综合能力、物流基础设施水平等因素,我国农业农村仍然面临着产销信息不对称、产业链条延伸不足、农业多功能性挖掘不够,以及经营主体数量多但资源整合能力、创新能力、带动能力均较为薄弱等困境。

与占据先发优势的城市相比,乡村产业融合更需要数字技术的赋能。数字技术赋能农产品流通会通过健全农村商业体系、完善农村物流体系、健全农产品流通网络、发展农产品冷链和深化农村电商发展来服务和对接乡村产业振兴。具体来看,数字技术催生的新供给和新需求是驱动产业发展的两大动力,能够借助现代科技与流量将农村资源和产品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与此同时,面向市场的生产技术流、经营观念等意识流也会回流至农村空间,并在农村空间内部流动,为保障稳定的农产品供销关系、推动农业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因此,智慧化、数字化是农产品流通升级的大势所趋,更是促进农村三产融合、提升农业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的前提和基础。

流通数字化加速向农业农村渗透,构建形成内外联通、安全高效的现代流通体系,不仅有助于促进资源整合与分工深化,更有助于改善农产品的供需环境。具体来看,数字技术渗透于农村流通的运输、仓储、代理、配送等各个环节,并通过互联网建立连接、产生关系、实现交互,使农村流通渠道各成员之间紧密联结,农村流通渠道进一步拓宽,这使得农产品流转时间大大缩减,农产品搜寻、退换货成本等交易费用大大降低,区域信息不匹配问题得到改善,供需信息不对称问题得到缓解。

与此同时,农村三产融合所需的各类资源也可借助高效的流通渠道直达农村,提高农村三产融合的竞争力。例如,“盒马村”作为发展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典型代表,其经济模式是基于线上和线下的“新零售”与基于生鲜农产品的“新农业”结合的集体经济模式,通过“新零售”的线上运营打通线下生产、运输、销售的直连渠道,有效满足了农作物的价值与生鲜质量直接相关,对存储、运输等各个环节的更高要求。

从更深层次来看,这种模式能够打破城乡农产品供需信息的不对称性,使城乡之间各要素的流动越发频繁,在供需两端搭起桥梁,发挥人流、物流、意识流、资金流等的优势。在供给侧,通过直供渠道具有零渠道费、长期稳定和价值透明三大优势,在生产前已明确生产数量、质量和收购价格;在需求侧,可以依托数字技术在信息获取与处理方面的巨大优势,通过网络获取消费端的经济、行为大数据,基于人工智能等先进科技深度挖掘实时消费需求,用以支持生产端的优化改进。

下一步,应科学理解与把握“三产融合”的根本目的,彻底扭转重生产轻流通的传统思想,进一步完善促进农产品流通和农村产业融合的政策法规,注重城乡双向互动与共生以及空间拓展。同时,按照建设大流通、引导大生产、形成大市场的要求继续进行农村流通数字化创新,扩大农村流通规模,全面消除不利于农村三产融合的流通制约因素。

(作者系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研究员、工信部信息通信经济专家委员会委员)

(文章来源:证券时报网)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