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来临,全国各地的美术馆、博物馆相继推出了“暑期档”的重磅艺术大展。即便是在工作日,也依然不难发现各大艺博场馆的新展都不约而同地吸引了众多市民冒着夏日暑气前来感受艺术的魅力。
(相关资料图)
美术馆作为收藏、研究和展览艺术作品的场所,也是为公众提供艺术欣赏、传播知识、文化交流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而作为美育发生的载体,藏品更是美术馆的立馆之本,是保持其学术形象和文化影响力的重要基础。7月26日,广东美术馆推出了系列大展“润物耕心——广东美术馆馆藏精品索引系列展·第一回”。该展览从广东美术馆的众多藏品中,遴选出多件重要的中国当代艺术家代表作,通过呈现中国当代艺术关键节点的重要样本,使观众得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艺术的发展与现状,以及当代艺术的内涵与承续。
广纳多元为己所用
虽然在艺术圈中,常常能看到人们把“中国当代艺术”拿来讨论,但到底什么才是中国当代艺术,不同的人有着不一样的看法。引用著名艺术史学家巫鸿先生的一句话来说,当代艺术可以看作是“‘西画传统’在当前的继续演进,因此不必要反对和惧怕”。
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肇始于上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在各个领域的推进和深入,中国美术的发展拥有了全新的语境和更广阔的空间。自此之后,中国的美术创作、美术观念以及美术的运作机制,都发生了剧烈而深刻的变化。
在广东美术馆馆长王绍强看来,中国的艺术家是在不断的实践检验中,“从被动地影响逐步转向主动地、有选择地吸收;在继承传统的基底下,借鉴西方艺术体系的不同观察方式及表现技巧,尝试探寻新的艺术形式的多种可能性。”但这群艺术家并不是一味地模仿西方固有的艺术范式,在深入研究和探索美术领域的自身规律之后,他们用自己的艺术视觉表达形式来“诉说”关于现代中国的故事,反映着当代中国社会精神文化风貌。王绍强认为,正是这些中国当代艺术先行者的努力,“踏出了一条稳定可行的中国当代艺术发展之路,从而形成了本土化的绘画语言和标志性的文化符号”。
回望如今改革开放四十余年的发展,中国当代艺术已经成为中国文化建设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产生着日益广泛和深入的国际影响。而作为国内最早介入中国当代艺术作品收藏的全国重点美术馆,广东美术馆自建馆起就开始构建自己的当代艺术研究及收藏模式。王绍强表示,广东美术馆一直致力于从本土的语境出发,以收藏、展示和研究的方式,努力推动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以构建中国现当代艺术的史学框架。
而乘着此次举办的“润物耕心——广东美术馆馆藏精品索引系列展”的契机,广东美术馆也启动了对中国当代美术藏品的梳理和研究。第一回展是以何多苓、杨国辛、杨诘苍、顾德新、丁乙、刘小东、曾梵志、宋永红等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当代艺术家的精选作品,来反映出改革开放以来不同艺术家在艺术观念上的变化和差异,让观众得以一瞥构成中国当代艺术四十余年发展演变的缩影。
群星璀璨思索当代
在很多人的眼中,当代艺术似乎总有点夸张怪诞,他们觉得自己欣赏不来画得“不像”的作品。但本质上,当代艺术家的责任和使命是通过富有个性的创作方式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绪和对外部世界的理解。在本期的第一回展中,观众可以从八位中国当代艺术家的视野和创作语言出发,感受到他们是如何在艺术实践中表达着各自对生活的独特理解与思考。
记者在展览现场,看到了一幅曾梵志创作于上世纪90年代的“面具”系列作品。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的曾梵志无疑是中国当代艺术的中坚力量。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曾梵志就凭借自己充满强烈批判张力与独特语言风格的绘画创作得到了国际艺术界的广泛关注。而曾梵志的学术影响力也为其市场交易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其作品经常现身于国际拍卖行,成为极少数真正具有国际市场沉淀及高流通性的中国当代艺术家。
“面具”系列作品的灵感来自于艺术家从武汉迁居北京后的心理感受。艺术家以其敏锐的目光捕捉到当代都市人特有的精神状态——陌生的环境及人际关系的疏离,在他这一时期的创作中,这些思考转化为了他笔下符号性的戴面具的人。中国艺术史学者邢晓舟曾撰文评价道:“曾梵志直面人性的绘画,是当代人的精神世界和当代社会的写照。而他所探索的不同的表现形式,都具有相当的绘画表现力。形式与内容的统一,正是他的艺术的力量所在。”
进入千禧年之后,中国当代艺术的趋势也发生了明显的转变,转而更为关注人们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如全球化、网络文化、消费文化以及新闻事件等。转身走向下一个展厅,迎面就能看到画家刘小东创作于2007年的作品《美女林志玲》。
刘小东是中国新现实主义绘画代表人物之一,但在他的作品中,现实主义的关键已经不在于逼真地再现客观对象。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汪民安曾评价,刘小东作品中的人物:“总是处在不愤然、不沉思、不爆发和不极端的状态……刘小东用自己的眼光抓住了他们的片刻,抓住了他们的小小欢乐、小小满足、小小意愿和小小苦恼,刻意将他们从历史长河的漫不经意的刷洗中打捞出来。”通过自己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和感受,刘小东在不断地超越传统现实主义的常规性题材和艺术形式,也在绘画的传统之外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新的图像表达方式。
立足本土活化收藏
广东美术馆方面表示,策划和举办本次“广东美术馆馆藏精品索引系列展”是希望有计划、有步骤地向公众展示馆藏精品,并希望以这些代表性的作品作为“索引”,浓缩呈现广东美术馆对于美术史中各个时期和各种艺术形态的研究和收藏思路。未来,馆里也将继续通过对藏品的深入研究梳理和探索实践,让“藏”在库房里的作品活起来,真正走到广大观众面前,重新焕发出艺术的生命力。
据悉,广东美术馆自1997年向公众开放以来,就根据自身作为现当代艺术博物馆的性质确立了收藏的学术方向,强调“沿海性”与“当代性”。而根据这一定位,广东美术馆一直将收藏和研究重点放在广东美术、中国近现代美术、海外华人美术、中国和国际当代艺术等多个方面,并围绕“立足本土,关注国内,加强国际交流”的思路有计划、按阶段、分专题地有序展开收藏工作。目前,广东美术馆已拥有相对完整的收藏体系,藏品总数超过4万件。
而在藏品的征集、保护、研究之后,如何对藏品进行活化,充分发挥藏品的艺术价值、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社会价值,现已成为美术馆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功能的重要工作。近年来,广东美术馆一直通过展览、出版、交流、数字化分享、惠民文创、公教活动等方式进行了一系列藏品活化的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馆长王绍强表示:“对于藏品的研究和利用,广东美术馆未来还会推出更多新的尝试,这种努力是一种基础性的工作,也是我们内在的学术诉求和文化责任,希望为日后艺术史的书写提供一份鲜活生动的、综合的展览档案。”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