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抱“碳机遇”,迎接新未来。中国的“双碳”发展战略已逐渐步入实质性进展阶段,成为了行业和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6月11日-14日,首届“上海国际碳中和技术、产品与成果博览会”(以下简称“碳博会”)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举行,为绿色低碳全产业链各类主体搭建了交流、合作、对接、展示的公共平台,助力企业更好地实现低碳转型和绿色发展。以“走向碳中和之路”为主题的碳博会展出面积近10万平方米,邀请到来自15个国家和地区的近600家国内外知名企业积极参展。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在首届碳博会上,各种“零碳”展品驱动绿色制造,“净零”转型解决方案层出不穷,为企业发展提供绿色机遇,碳博会平台成为各类市场主体抢抓低碳经济的新发力点。
一支口红的“碳索”之旅
在美妆巨头欧莱雅展台前,记者被入口处醒目的“网红”艺术装置所吸引,欧莱雅此次参展的主题是:“一支口红的‘碳索’之旅”。“网红”管体由3200米红色丝线组成,来自于艺术家王小慧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时创作的大型艺术装置作品“10000个梦”使用的红丝带;其底座则是由6336支废弃的巴黎欧莱雅口红通过可以循环利用的亚克力方块以模块化结构拼接而成。欧莱雅还作为唯一的消费品企业入选《首届上海国际碳中和博览会绿色低碳案例集》。
欧莱雅北亚总裁及中国首席执行官费博瑞告诉记者,通过“一支口红的碳索之旅”这一主题,希望传达出我们所创造的美是可持续的未来之美。一方面,我们致力于率先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从2013年提出的“美丽,与众共享”承诺到面向2030年的全新可持续发展承诺“欧莱雅,为明天”,我们努力推进自我转型,这与中国的“双碳”目标不谋而合。另一方面,我们还致力于携手整个生态圈,共同实现可持续发展,造福每一个人。
绿色包裹也是助力碳中和的重要举措。欧莱雅推广在电商物流中使用更可持续的包裹解决方案。2018年,欧莱雅中国携手阿里巴巴集团开始在物流中使用无胶带、易撕拉的绿色包裹,将填充物和外包装都替换为环保可循环材料,并在欧莱雅中国旗下品牌推广应用。截至2022年底,欧莱雅中国已寄出1.49亿个绿色包裹。
在此基础上,欧莱雅联合阿里巴巴于2022年在杭州发起了“循环包裹”的尝试,相较于传统包裹的单次使用,循环包裹可以被重复使用40次,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在此次碳博会展台上,欧莱雅也展出了以绿色包裹制成的手绘涂鸦作品,向消费者传达“美好消费”的理念。
碳博会搭建全产业链对接交流平台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也离不开化工企业的深度参与。化工巨头巴斯夫正积极推动绿色低碳转型。2022 年,巴斯夫全球全年二氧化碳排放量为1840万吨,尽管产品产量持续增长,但相比2021年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仍整体降低8.9%。
从更长时间范围看,过去数十年间,巴斯夫通过优化生产工艺、提高生产效率,减少了大量的二氧化碳排放。从1990年到2018年,巴斯夫全球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了近50%。同时,巴斯夫产品和解决方案致力于帮助各行各业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并推动整个化学产业链的低碳转型。
发展清洁能源、降低碳排放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普遍共识。作为国内首个以“碳中和”为主题的博览会,本次碳博会不仅聚焦绿色低碳技术、产品和成果的推广,更搭建了碳中和全产业链的对接交流平台,堪称“碳中和领域的风向标”。
例如,中船动力(集团)有限公司携手巴斯夫达成深度合作,加速开展船舶碳捕集系统的商业化海运应用。双方在碳博会上签署了谅解备忘录,该合作旨在应对船舶在提升能源效率及减排的挑战,满足航运业日益增长的脱碳需求。双方将对不同类型的船舶燃料和船舶动力进行测试,采用巴斯夫的气体处理技术OASE blue,加速开发船舶碳捕集系统。
记者从巴斯夫了解到,OASE blue是巴斯夫的气体处理技术,具有低能耗、低溶剂损失和灵活的操作范围,应对烟气应用中污染物带来的独特挑战,如化石发电厂、蒸汽重整器、垃圾焚烧炉和水泥工业。
“国际氢能谷”展现前沿“碳实力”
在7.1馆展区,临港集团“国际氢能谷”吸引了众多参观者驻足,围绕“氢能产业链、服务链、场景链、创新链”主题,首次完整展现园区风貌。
“国际氢能谷”位于临港新片区高端产业引领区,首期规划面积1.55平方公里,是临港新片区氢能产业的核心承载区,也是贯彻落实国家“碳达峰、碳中和”发展战略、布局绿色低碳赛道的重要载体。
记者了解到,“国际氢能谷”大力开发区域内数万辆重卡、渣土车、通勤客车等具有可持续转化能力的氢能化应用场景。一方面,通过氢能场景的持续落地,加速临港加氢站等氢能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另一方面,通过加速商业化场景的进一步转化落地,实现“场景-基础设施”的良性循环,完善临港氢能产业发展的基础环境,带动临港氢能产业发展。
2022年底,临港新片区内首座油氢合建站和首座纯氢加氢站均已投入运营,氢能企业的产值规模已达20亿元。本月,上海首批60辆氢能渣土车在临港新片区正式投放运营,后续还有100辆投放计划。到2025年,临港新片区将推广千辆燃料电池车辆,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规模将突破百亿元。
目前临港的氢能产业链已经相对完整。2022年6月,“国际氢能谷”正式入选上海市第三批特色产业园区。依托临港新片区的开放优势和制度优势,现已聚集康明斯、陕汽德创、氢晨科技等30余家氢能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形成了包括氢能整车、发动机系统、核心部件、关键材料、高端装备、场景应用、基础设施、检测认证为一体的全产业格局,是国内最具代表性的氢能产业发展的集聚地之一。
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沙盘首次亮相
作为全球电动汽车龙头,特斯拉也在探讨绿色低碳技术与应用的多种可能。
在此前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公布的2022年度绿色制造名单中,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获评为国家级 “绿色工厂”。
在碳博会现场,记者发现特斯拉首次将上海超级工厂这一重要“产品”以1:700的等比例精缩沙盘形式向公众呈现,焊装车间、总装车间、涂装车间……特斯拉超级工厂的整体布局及车间版图一一呈现。上海超级工厂单位面积产量可以达到很多传统车厂的3-5倍,其一期一阶段建成仅用时9个半月,这也成为整车工厂建造史上的奇迹,创造了“上海速度”。
碳减排不仅体现在新能源产品的使用过程中,生产碳减排也同样重要。通过精细化管理与技术驱动工艺创新,上海超级工厂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物90%被回收利用,单车制造过程中减少30%温室气体排放,单车制造过程中用水量可减少15%。
汽车生产制造环节之外,能源的生产与储存也值得关注。2021年,华东首座特斯拉光储充一体化充电站落地上海。在太阳能与电能的转化中,它可以通过能量存储和优化配置,实现本地能源生产与使用的基本平衡。
2023年4月,特斯拉储能超级工厂项目正式落沪,每台商用储能电池Megapack机组可以存储超过3兆瓦时的能量,可满足3600户家庭一小时的用电需求。记者了解到,上海储能超级工厂生产的Megapack将向全球市场供货。
吸引更多“碳力量”
除了企业的“碳实力”,民众的“碳意识”也至关重要,实现碳中和需要吸引更多“碳力量”加入。
黄浦区是上海的经济、行政、文化中心所在地,也是楼宇经济的代表城区之一,作为本次碳中和博览会唯一一家行政区级参展单位,携手多家区内节能降碳服务企业积极参展,重点展示了区域低碳发展、示范引领、数字化应用等方面的实践成果,并发布全市首个区级碳普惠平台。
(记者体验碳普惠平台)
活动现场,碳普惠平台的小程序“注册有礼”活动吸引了众多参观者的眼球,大家纷纷排起了队伍,拿出手机,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功能。这次的活动奖品是“碳中和”中性笔,碳中和中性笔的制造材料来源于废弃的餐盒、饮料杯等,经过收集后送入特定的加工工厂,制造成可循环使用的PP中性笔,体现了废旧物品可再生可循环利用的意义。
此外,黄浦区还建成全国首个“商业建筑需求侧管理”国家级示范,推进百幢商业楼宇需求侧响应资源能力建设,虚拟发电量超过50万千瓦时。
具体来看,黄浦紧跟国家层面加快推进电力市场化改革的步伐,探索用户侧在电力现货市场中的交易机制和模式。2019年虚拟电厂开展电力市场交易试点;2020年开始作为上海电力交易中心虚拟电厂交易的重要资源,注册市场资源27.4兆瓦;2021年开展国家电网电力调度生产大区安全接入试点;2022年列入上海市碳达峰实施方案的试点示范。
据黄浦区发改委介绍,虚拟电厂是一个能精确控制用电需求、实现供需动态平衡的系统。通过先进的控制、计量、通信等技术聚合商业建筑内不同特性柔性负荷(分布式电源、储能系统、可控负荷、充电桩网络等),以特殊电厂的身份参与电力市场和电网运行。
以一座大厦为例,在用电高峰期,虚拟发电厂只需对大厦中央空调预设温度、设备运行时序、风机水泵转速等参数进行柔性调节,就能够为电网减负释放出超过100千瓦电力。同时管控几百座这样的大厦就能释放几万千瓦的电力,相当于新建了一个小型发电厂。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