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2022年11月以来,“金融十六条”的推出以及三支箭的加速落地使竣工预期成为年前上涨行情的一大驱动。竣工需求的释放也因此成为2023年玻璃等建材行业的一大看点。为了探究资金是否如预期放松、需求是否如预期复苏,我们在元宵后一周前往玻璃的主产区之一湖北,走访了当地的生产企业、贸易商与加工企业。
由于新开工已经连续一年半出现负增长,行业对新项目流入的减少基本已经能达成共识。有争议的是,资金的放松能否推动已有项目的加速完工,甚至抵消新增项目的减少。
一般而言,加工企业接单时收两到三成的定金,之后部分发货、部分回款,如此循环。普遍维持5%到10%的毛利,资金成本是主要成本。调研的情况看,加工厂接单比较谨慎,部分担心回款困难不敢接单,主动选择国企等信用良好的企业。心态上,加工企业喜忧参半,乐观的将希望寄托于保交楼与医院、学校、回迁房等政府项目。年前已有保交楼的款项直接落实到加工厂,但实际推动作用有限。
地区库存方面,从节前开始,中下游都有补库。我们询问的两家稍大的加工厂都有一到一个半月的库存,小的加工厂囿于资金有限,补库不多。贸易商一般不做库存,但有年前参与冬储的习惯,也有接近一个月库存。总体而言,库存向中下游转移的空间不大,去库需要真实需求推动。
从玻璃生产企业的成本看,目前使用石油焦为燃料的企业现金成本在七十元/重箱出头,使用天然气的成本要高200元/吨,处于略微亏损的状态。
综合来看,历史的极高库存仍是玻璃行业一大痛点。
季节性看,一般要三、四月才有需求的集中释放,二月库存预计高位累积。而目前资金没有改善的迹象,旺季的成色存疑,因此行业整体也大面积亏损。下周我们将继续前往玻璃的另一大主产区沙河。元宵后第二周,需求也将更为清晰地显现,也欢迎关注我们的后续反馈。
(文章来源:上海东亚期货有限公司)